从水下考古发现看德化外销瓷

白癜风的民间偏方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01/5419408.html

从水下考古发现看德化外销瓷

德化陶瓷博物馆陈丽芳

内容提要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兴盛,德化瓷业也应运崛起,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经久不衰。20世纪以来,伴随着水下考古的不断发展,德化外销瓷频频出水,在给世人带来一次次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关于古代海外交通以及德化窑的历史信息。本文拟结合水下考古发现的德化窑产品与德化陶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相比照,体现德化瓷器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的角色。

正文

德化窑,因地处德化县而得名。她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下,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年)正式建县。境内戴云山脉绵亘南北,峰峦叠嶂;主干河流浐溪和涌溪贯穿全境,溪涧纵横;优质的瓷土矿蕴藏丰富,高岭土的储量达一亿吨以上。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为瓷器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促进了制瓷业长期持续发展。

德化的陶瓷生产技术经过历代的不断变革、发展、创新,形成一个完整的德化窑体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硬陶、印纹陶的烧制。商周时期已有原始青瓷,是中国最早烧制原始青瓷的窑口之一。唐代后期,德化陶瓷业开始发展,时人颜化彩曾编写了一部陶瓷专著《陶业法》。

宋元时期德化陶瓷飘洋过海,大量外销,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之一,名扬海内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盛赞“瓷市甚多”、“制作精美”。这一时期的纹饰线条流畅,装饰图案的生活气息和宗教色彩较浓厚。在海外市场的推动下,部分产品的装饰上更多的表现外域风情。

在宋元白瓷的基础上,明代德化窑在白瓷的制作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研制出风格独特的“象牙白”瓷。其胎体细腻剔透,胎釉浑然一体,温润如玉,被喻为“象牙白”“奶白”“天鹅绒白”等,在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瓷窑中质地最为精细,色泽最为纯净,是当时南方地区特有的白瓷产区,并逐步成为中国白瓷的杰出代表,被欧洲人誉为“中国白”,标志着中国白瓷生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德化瓷被欧洲贵族阶层争相抢购,产品向精品化倾向,人物瓷塑大量外销,欧洲出现了仿制中国瓷器的新热潮。尤其是瓷圣何朝宗的象牙白瓷塑,更是享誉海内外,被称谓“国际瓷坛明珠”。

泰兴号沉船出水瓷

清代,德化窑除生产白瓷外,清新典雅的青花瓷器盛行起来,并逐渐取代白瓷而占主导地位。德化青花瓷器的装饰从表现社会活动的渔樵耕读到描写大自然风貌的山水木石,从充满神奇浪漫色彩的祥龙瑞凤到司空见惯的花果鱼鸟,都是瓷工笔下涉及的题材。笔法朴实粗犷,构图简洁舒展,充满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德化青花瓷外销瓷数量急遽增长,进入寻常百姓人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年,“泰兴号”沉船打捞出水的德化清代青花瓷,仅仅打捞上来的就多达35万件。可见当年盛况。

民国时期,青花瓷锐减,白瓷反而增多。民国时期的白瓷,胎质坚致,有的胎含杂质较多,质地较暗实,釉层薄,均匀,釉面呈灰青色,胎釉结合紧密。器物造型不多,工艺粗糙。产品有碗、杯、碟、罐、壶等,以讲究实用,朴素大方,粗糙笨重。由于时局动荡外销深受影响。

宋代惠安诗人谢履吟写下“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的诗句,泉州人任性地带着蔚蓝色的梦想,谱写“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浪漫画卷。依托刺桐港德化外销瓷应运崛起,古老的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直接相遇,由此展开全球化波澜壮阔的陶瓷之路,在促进人类文明全方位交流和推动世界共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德化尾林窑出土

德化碗坪仑窑出土

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全国文物普查以及部分重要窑址的考古发掘,获得大量珍贵的古窑址考古资料。据调查统计,至今在德化境内已发现的古窑址有处。其中商周时期1处,唐五代1处,宋元42处,明代32处,清代增至处,民国55处。窑址分布十分广泛,遍及城乡,有的窑址甚至连续烧制几个朝代,绝大部分以生产外销瓷为主。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均有发现历代德化瓷的足迹,国际知名博物馆、收藏馆收藏的德化瓷更是难以计数。

德化佳春岭窑出土

德化杏脚窑出土

而今,随着水下考古的日益进步,沉睡于海底的德化瓷不断被发现。

年底至年初,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首次对西沙群岛的华光礁和北礁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了一批沉船遗址,打捞出水了一批陶瓷器。部分青白瓷器,不论是碗、瓶、执壶还是粉盒,皆与德化窑宋代窑址的产品相似,特别是德化盖德乡的碗坪仑窑及其周边几个窑址,还有三班镇的宋代窑址,生产数量最多。

华光礁沉船出水瓶

华光礁沉船出水瓶

年10月以来,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展出向国家博物馆借展的13件从西沙水下考古发现的德化瓷。该展品即是年——年我国水下考古队从西沙群岛打捞出水的部分德化瓷。

华光礁沉船出水粉盒

华光礁沉船出水粉盒

华光礁沉船出水粉盒

其中,宋代粉盒三件,尺寸分别为通高3.7㎝,口径7㎝,底径6.4㎝;通高3.5㎝,口径7㎝,底径5.7㎝;通高6.3㎝,口径11.4㎝,底径10㎝;胎白坚质,盒内外皆施透明青白釉,外底及内里无釉,外底稍内凹,圆形,子母口上下套合,盖面模印折枝牡丹花纹,外饰珠点边饰,上下呼应。

华光礁沉船出水执壶

宋代执壶一件,残高21.5㎝,底径9.5㎝,灰白胎,施青灰釉,施釉不及底,口残,带把,把已残,长流已残,表面多处留有入侵黄斑,旋坯痕迹明显,该器具有南宋时期作品特征。

元代瓶5件,尺寸分别为高11.3㎝,口径6.5㎝,底径5.5㎝;残高7㎝,底径5.5㎝;残高10.5㎝,底径4.5㎝;残高15.5㎝,底径7.7㎝;胎质细白,坚质,通体施白釉或青白釉,由于长期浸泡海水腐蚀部分釉面有涩感,足跟及内里露胎,能见轮制痕迹;喇叭口,细长颈,溜肩,长腹。腹部中部上下接胎,合缝处稍凸起,底足外撇。腹部模印四层复仰莲纹,或肩部饰覆莲纹一圈往下为直道纹,或肩部饰三层覆莲纹往下为直道纹,或颈部饰两道双弦纹,肩部一道弦纹,腹部刻划花卉纹;纹饰饱满清晰,底足外壁饰覆莲纹一圈,此类器系由口、上腹、下腹、底足四部分上下接坯而成,合缝处略显粗糙,装饰纹样突显外域风情。

华光礁沉船出水青花盘

华光礁沉船出水青花盘

华光礁沉船出水青花盘

华光礁沉船出水青花盘

青花盘残件四件,尺寸分别为高4.5㎝,底径12.5㎝;高4.5㎝,底径12㎝;高3.5㎝,口径16.8㎝,底径8.5㎝;高5㎝,底径11.5㎝其中模印寿字纹一件,模印凤纹一件,模印龙纹一件,模印花卉纹一件。胎白坚质,施白釉泛青,有的内底一圈及足跟露胎,有的通体施釉,撇口,浅平底,矮圈足,有的盘底饰朵花,有的模印寿字纹一圈,有的模印对称凤纹,青花发色蓝灰,,局部受海底珊瑚侵蚀,留有痕迹。

此批出水瓷不论从胎质、釉质、装饰纹样,还是装烧工艺以及用料发色均与德化的部分外销窑址相似。如位于盖德乡盖德村的宋代碗坪仑窑址、后垅仔窑、后坑垅窑、碗洋坑大坂内窑、碗洋坑大坂外窑;位于龙浔镇宝美村的祖龙宫窑址、后店仔窑、寨后窑、虱母岭窑、拱桥垄窑、后深垵窑、公婆山顶窑、后窑、五斗窑;位于龙浔镇丁墘村的庠柄山窑、太平宫窑;位于德化县汤头乡福山村的西墓丘窑;位于德化县三班镇奎斗村的碗窑、湖枫林窑,三班村的桐岭窑、上寮外窑;奎斗村的水吼窑;龙阙村的窑仔林窑、石尾山窑;泗滨村的内坂窑、梅岭窑、尾林窑如图、大垄口窑甲址、乙址;桥内村的佳春岭、碗窑溪窑址窑位于葛坑镇湖头村的阿腊窑、下仑尾窑等。位于龙浔镇宝美村的元代屈斗宫古窑址;位于龙浔镇高阳村的蜈蜞垄窑等。位于浔中镇乐陶村的清代大珍窑、宏祠窑;位于龙浔镇宝美村的左窑、石排岭窑、后井窑、下井亭窑;位于浔中镇后所村的水尾山窑、虎头窑;位于浔中镇乐陶村的黄祠窑、山尾窑;位于龙门滩镇村兜村的水头窑、水头窑;位于上涌镇门头村的吾洋窑,桂格村的麒麟斩尾窑、和玉窑、凤坑后碗窑;位于葛坑镇葛坑村的胡须窑等。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瓶

南海一号出水粉盒

发现于年,年整体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沉船,其中的出水瓷德化窑所占的分量最多,器型有碗、盘、洗、盏、钵、粉盒、瓶、罐、执壶等,款式在德化盖德乡碗坪仑窑址、后垅仔窑、后坑垅窑、碗洋坑大坂内窑、碗洋坑大坂外窑;三班镇的乌鲁坪窑址、内坂窑、尾林窑、碗窑溪窑址;浔中镇的太平宫窑、边鼓垄窑、公婆山窑均能找到。

年夏,经考古发掘的位于泉州后诸港的沉船遗址,船舱出土不少陶瓷器,部分碗、碟、粉盒等属于德化窑宋代器物。

年在韩国新安海域发现一艘中国元代沉船,船舱内出水的中国瓷器1.5万多件,其中一大部分,经考证属于德化窑,产品包括大口碗、高足杯、弦纹洗等,与屈斗宫窑址出土的元代器物同类。

泰兴号沉船出水瓷

年5月,在南中国海的贝尔威得暗礁发现的“泰兴号”沉船,打捞出水的陶瓷器多达35万件,其中以德化窑青花瓷数量最多,有杯、碗、盘、碟、罐、瓶、人物瓷塑等(如图)。器型与德化清代的梅岭窑(如图)、后所窑(如图)、古洋水尾窑、花树格窑、瓷窑坪窑、和玉窑、瓷窑垅窑(如图)、下坂窑址、石排格乙址、坂头窑(如图)、吾洋窑、杏脚窑(如图、)尾林窑(如图、)等的产品相似,尤其灵芝纹、火龙纹、花卉纹青花盘,不论是西北部,还是中部和南部,都大量生产。

年,从位于东山县的冬谷湾沉船遗址,出水的一批瓷器,其中有德化窑明代的碗、杯、碟、汤匙等,在上述德化明代窑址均有生产。

年7月,在位于南中国海域的“南京号”沉船,出水的14万多件陶瓷器,有一部分是德化窑明清时期生产的白瓷和青白瓷,器物有碗、杯、碟、瓷塑人物等。

年7月,在位于南中国海域的“哈彻大帆船”沉船,出水的多件陶瓷器中,有件德化窑明清时期生产的白瓷,产品有杯、觚、壶、炉、碗、杯、盒、观音瓷塑、人物瓷塑等。

伍斯特兰德号沉船,发现于南非海岸,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出水瓷有德化清代的白瓷塑像。

沉没于年的捷尔德马森号沉船,出水有德化清代白瓷塑像及人物瓷龛。

17世纪90年代沉没于越南南部沿海的平顺号沉船,出水的德化窑青花瓷占13%,包括杯、碗、盘、汤匙、盒、观音塑像等。

牙买加沉船上发现有德化瓷塑。

日本冲绳的许多遗址都出土有德化窑清代的青花瓷。在台湾的城市遗址和澎湖列岛均有发现德化瓷。品瓷

参见陈建中、陈丽华、陈丽芳《中国德化瓷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年7月。

参见徐本章、叶文程:《德化瓷史与德化窑》,华星出版社,年

参见陈建中、陈丽华、陈丽芳《中国德化瓷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年7月。

参见陈建中、陈丽华、陈丽芳《中国德化瓷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年7月。

参见陈建中、陈丽华、陈丽芳《中国德化瓷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年7月。

参见(英国)霍吉淑撰,王芳译:谈明代德化窑瓷器,《福建文博》年第四期,第16页、第18页。

参见(英国)霍吉淑撰,王芳译:谈明代德化窑瓷器,《福建文博》年第四期,第16页。

参见(英国)霍吉淑撰,王芳译:谈明代德化窑瓷器,《福建文博》年第四期,第16页。

参见(英国)霍吉淑撰,王芳译:谈明代德化窑瓷器。,《福建文博》年第四期,第16页。

参见龚国强:牙买加发现的德化“中国白”,中国《古陶瓷研究》(3),年,-页。转引王芳译:谈明代德化窑瓷器,《福建文博》年第四期。

参见栗建安《从考古发现看福建古代青花瓷的生产与流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xw/125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