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银币宋代古船helliphel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宝藏名片

江口码头由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组成,位于宋代法石港港区内,是泉州城内通过晋江水系连接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转运码头。它与真武庙同为泉州城郊重要内港法石港的珍贵遗存,反映了内港码头的功能构成和使用方式,其古船遗址佐证了宋元泉州的造船技术,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江口码头(樊云均/绘)

波光粼粼的晋江入海口,江口码头帆樯林立,大批渔船忙碌穿梭于江海之间。伴随着江海涛声,这个始建于宋代的古码头,历经四个朝代的潮涨潮落,用石墩台、泊位、驳岸和建筑遗址等众多遗存,默默讲述一段关于法石港的光辉岁月。

抚物思故,把历史的画册翻到宋元时期。地处晋江下游北岸的山地丘陵边缘,背山面江的法石港,据泉州地理之要,扼晋江入海之口,是古刺桐港的咽喉要道。这里港宽水深,水陆交通便利,是泉州内海水运和外洋航线的转换枢纽,也是自古兵家驻守设防的要冲之地。从南宋淳熙十三年(年)置“法石寨”,并“造大战船,添置水兵”,到蒲寿庚建“望云楼”以瞭望往来海舶,再到明初设河泊所、清代设海关口,可见古代统治者对泉州海上防卫和航运通道管理之重视。

包括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在内的江口码头,正处于法石港港区内,是古泉州海外贸易的重要码头。彼时,法石港潮平岸阔,江海相通,码头相接,帆樯如林。海风吹来财富的气息,商船满载来自世界各地的玳瑁、珍珠、玛瑙、胡椒货品,在江口码头停靠卸货,再运到全国各地。与此同时,载满绸缎、茶、陶瓷等商品的货船,也循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轨迹,将东方制造销往世界。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法石“商圈”日渐繁荣,亚非各国商旅的身影在法石的街头巷尾攒动。渴求商贾便利的域外商人索性在此落脚定居,留下渡头巷、马可井、金厝山、伊斯兰教石墓等一批“万国商人”的印记。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石出土多批古代西班牙银币;年,法石的地底下发现一艘宋代古船,为法石发达的造船业、为古港的辉煌添下注脚。

作为水陆转运的重要纽带,江口码头将这些回忆私藏,伴着逶迤东去的晋江水,与古渡口的宝箧印经石塔,共同见证古港兴衰。江口码头及其众多遗存,反映了古刺桐港空前繁荣时期独有的风貌,时至今日,它还在晋江沿江水域航运中发挥转运功能。

如今,当年江阔天空的水面上架起了长桥,古码头与长桥交织牵起了数百年时空。繁华褪去之后,那些属于法石港的韶华,没有在岁月中湮没,那些曾经的辉煌已定格在历史深处,铭刻在熠熠闪光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

记者

见闻

法石港江口码头

古刺桐港重要门户

美山码头

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江口码头由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组成,位于法石港港区内。这里地处江海交汇处的咽喉地带,内航可沿江进城,外航可扬帆出海。

春末夏初,漫步丰泽区法石社区的文兴码头,海风拂过文兴古渡,大片滩涂隔开了渡口与大海的距离,渡口上有渔民撑蒿扬帆,在骄阳映照的江面撒网打鱼。

文兴码头始建于宋代,呈南北走向,从江岸自上而下延伸于江底,花岗岩构筑的台阶静卧于滩涂之上。码头整体造型为一平缓的石结构斜坡阶梯式驳船码头,以错缝形式为主砌筑,码头现存部分长34米、宽3.5米。

文兴古渡口上,略显沧桑的宝箧印经石塔,默默地守望着江海交汇处。这一宋代遗物曾是晋江入海口的一座航标塔,既是码头的标志,也是商人、船员祭祀祈祷行船平安的精神寄托,它与真武庙共同印证了内港码头水陆转运和海神祭拜的整体功能构成。

美山码头距离文兴码头约1.1千米,位于下游。码头始建于宋代,造型为边坡较陡的墩台,便于高潮位时大船停靠。从原有石构筑可判断,墩台曾经历宋代至清代几个不同时期的数次叠压。

江口码头与真武庙文物保护所工作人员张章明介绍,江口码头是内河码头,处于江海交汇地段,是泉州港的重要门户,为宋元时期泉州城区与港区水陆转运的枢纽、沿江的集群商业码头。江口码头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历代均有修缮。年码头考古清理结束后,形成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年,江口码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

讲述

古泉州水陆转运枢纽

法石造船通航南北中外

文兴码头始建于宋代,呈南北走向。

“江口码头位于法石港港区,法石港是古泉州湾四大港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是泉州古港商船聚集之地。”站在江口码头展示馆里,张章明娓娓道来。眼前图文并茂的展板,如同一幅幅历史画轴,道尽那些关于码头的岁月。

张章明说,江口码头及法石港以独特的“地利”,与宋元泉州对外交通贸易鼎盛的“天时”,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彼时的法石,店铺林立、番货荟萃,是外国商旅来到泉州后最早的落脚点,这里的造船巷、打帆巷等巷名,至今讲述着法石造船航海业经久不衰的往事。

码头碑刻

得天独厚交通条件

兵家驻守设防要冲

千年前,巍巍宝觉山下,法石扼晋江海口关要,是后渚港通往泉州城区的必由之路。位于法石港港区内的江口码头,是古泉州海外贸易的重要码头,其与石湖码头等共同构成古代聚群港的格局。“文兴渡和美山渡均属宋至清代的遗存,年经考古发掘现存的宋至清代的基础、石墩台、泊位、驳岸、建筑遗址及出土文物,都反映了江口码头的历史久远且规模不小。”张章明介绍。

凭着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条件,法石成为泉州城郊人烟辐辏聚集地,也成为泉州城区与港区水陆转运的枢纽。内海水运趁涨潮溯晋江而上,直达南门顺济桥;外海航线北通福州、江浙、山东、上海等口岸,远抵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因其复杂险要的地形,法石也是兵家驻守设防的要冲之地。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鹏鹏介绍,历代统治者均曾在法石设海防机构,部署兵力,防御外盗、倭寇,保卫交通与贸易往来。据文献记载,南宋淳熙十三年(年),朝廷设“法石寨”,并“造大战船,添置水兵”;宋元之际,执掌泉州市舶司的蒲寿庚,在法石宝觉山上建“海云楼”,观察往来外舶;明初法石设河泊所,清初设“汛”驻兵,管理石狮、塘市等十二汛;清康熙二十二年(年),法石设海关口,以征海舶税。这些均证实了宋代江口码头直接服务于法石港的航运交通,官府重视泉州海防及航运通道的安全与管理。

宋代古船发现地,如今已被保护起来。

法石造船业发达

船户桅杆多如家中筷子

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海洋商贸活动的兴盛,以江口码头为代表的法石港,开启了一段海上贸易的辉煌篇章。

张章明在江口码头展示馆

“海内外番商抵达后渚港后,大批货物经江口码头集散再转运进古城,法石成为海外客商贸易的交流要道。”张章明说,法石石头街番货荟萃,石头街的一端连着文兴、美山古渡,一端系着真武庙,附近还有美山天妃宫、文兴王爷宫等与航海有关的庙宇,这些均系海丝文化史迹。

文兴宫

美山天妃宫

大批阿拉伯人选择在法石落脚定居、繁衍生息,如今法石及附近村落的金、丁、郭、卜诸姓,多为阿拉伯人后裔。陈鹏鹏介绍,蒲寿庚的哥哥蒲寿晟曾隐居法石一带,建造了云麓花园。年,园中曾发现一方“曲水流觞”石刻。此外,美山天妃宫附近的西墓园,曾发现不少阿拉伯风格的石墓盖,“应为宋元侨居法石的阿拉伯人族葬地”。

港口贸易的兴盛,催生了法石航海造船热。陈鹏鹏介绍,宋元泉州是中国沿海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尤其是元代,朝廷两度诏令泉州等地“造船三千艘”。“作为泉州传统造船基地的法石,责无旁贷地要承担部分造船任务。法石的圣殿、文兴、长春、美山等村境都是当时造船的场所。”

明清以来,泉州港渐趋逊色,但法石仍不失为通商巨埠,商船往来频繁,码头风樯林立。清乾隆年间,法石十八户船户敬赠长春宫一支华盖,船户陈阿婆拥有的商船船桅和家中的筷子一样多,当地人甚至用“大厝砖仔壁,商船十八只”来形容船商的富庶。

码头旁发现南宋古船

海交遗物见证光辉历史

光阴流转,港口码头数百年的繁华,留下诸多史迹遗物。年,在文兴码头以东多米,发现一处南宋时期废弃于江岸边的古船遗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泉州市文管会、泉州海交馆联合考古发掘。“经鉴定,这是一艘南宋时期的中型远洋货船。”参与考古发掘的陈鹏鹏回忆,这艘尖底福船使用水密隔舱造船技术,其长度在23米以上,载重量可达吨以上,属古代优良船型。

在距这艘宋船出土地约米处,还发现一支花岗岩碇石。碇石重公斤,中间凿有夹木爪的凹槽,是泉州首次发现的木爪碇石残件,与宋代文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的记载相吻合。

“一个地方发现这么多海外交通遗物,正是当时大批阿拉伯人来泉州经商贸易、聚族而居法石的实物见证,也反映法石在古泉州海事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陈鹏鹏表示。

据了解,由于船体中部、前部被迭压在建筑物下,且考虑到出土残船遗骸安置保护问题,经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后,古船船体就地回填。如今,古船发现地已被保护起来。

护遗

者说

48年考古足迹

让海丝之光愈发明亮

陈鹏鹏

从第一次把锄头从耕地带到考古现场,陈鹏鹏的考古生涯已经走过48年。他曾亲历文兴码头旁南宋法石古船的发掘,践行“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让世人了解刺桐古港的辉煌”的使命。时至今日,他已参与数百项重大考古、撰写超过万字的研究著作,筑起了泉州考古的压舱石,让海丝之光愈发明亮。

一次结缘

让文物讲述历史沧桑

年,从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的陈鹏鹏入职泉州海交馆,开启了求索海丝之魂的道路。“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调查全国海外交通史泉州部分。”作为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保存了大量的海外交通文史和文物资料,陈鹏鹏沿着泉州湾海岸线踏浪而进,收集大量资料,征集和抢救了一批陶瓷、宗教石刻等文物,这些文物在丰富馆藏的同时,为日后的海丝研究提供珍贵资料。

年,陈鹏鹏参与法石宋代古船试掘。“当时古船船舱出土了灯盏等宋代遗物,其中竹帆是此次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陈鹏鹏介绍,竹帆的发现弥补了宋时文献记载以布、草蓬为帆的不足。最关键的是,这艘古船船底板的搭接法与韩国新安元代古船相似。年,韩国木浦市新安沉船博物馆馆长崔光南来泉州参观后发表报道《“新安沉船的故乡——泉州”》,在学界引发轰动。

此后,陈鹏鹏还参加德化屈斗宫古窑遗址发掘、晋江磁灶窑址调查试掘、五里桥桥墩发掘等泉州的重要考古发掘。年任泉州海交馆副馆长后,他牵头发起沿海天后史迹的调查工作,带队从东南海岸线走到了鸭绿江,首次系统地编纂沿海地区妈祖信仰史料。

年以后,陈鹏鹏担任泉州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泉州考古队队长等职,在晋江晋唐古墓发掘、五代永隆通宝铸钱遗址发掘等数百项重大考古中,贡献汗水和专业知识,经手出土和保护的文物达到上万件。

一段旅程

向世界展示古港文明

年,陈鹏鹏开启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旅程。

时年10月,受国家教委派遣,陈鹏鹏与30多个国家的学者、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乘坐由阿曼国王提供的“和平号”考察船,从威尼斯启航,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考察船先后到达希腊雅典、土耳其、埃及、阿曼、巴基斯坦等国家地区。海上航行时,与会人员观看了一段法国记者从泉州拍摄的录像,陈鹏鹏受邀特意向众人介绍泉州海丝史迹,回答各国学者的提问。考察团一行到达巴基斯坦时,陈鹏鹏就提前飞回泉州,参与筹备迎接考察团工作,为来泉考察工作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这次具有标志意义的考察交流,掀起了泉州古港研究的热潮。

40多年来,陈鹏鹏著书不断,主编《泉州与台湾关系文物史迹》《李贽与东亚文化》《泉州文物手册》,编写《泉州天后宫志》《开元寺志》等志书,为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泉州外销瓷陈列、泉州湾古船陈列、泉州博物馆陈列等写陈列提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上百篇学术研究,各种论文集超过万字。其中考古方面的著述,渐据行业要津,是泉州乃至全国考古工作的重要财富。

“对历史的热爱,让我选择了考古。”虽年过七旬,但陈鹏鹏仍活跃在泉州的各大考古和学术研究现场,“希望通过触摸古迹触摸历史,向世界讲述灿烂的古港文明!”

相关

阅读

★文兴码头

文兴码头现存部分长34米、宽3.50米,表面砌有多级石台阶,由江岸逐级降至江底淤泥。码头基础以“睡木沉基法”用松木桩进行加固。从斜坡状台阶东西两侧,可观察到多个时期加建的条石,反映了码头在沿用中,伴随着江岸的自然淤积而逐步向水中延伸的修造过程。

★美山码头

美山码头-较文兴码头处水深,码头造型为边坡较陡的墩台,适合晋江江水高潮位时停泊吃水较深的大型船舶。墩台自下而上保留了不同时期增筑的痕迹,墩台两侧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石构斜坡式驳岸设施,延伸至江中。

古渡口的宝箧印经石塔

★宝箧印经塔

宝箧印经塔是佛教中供奉经文之用的小塔。塔的底层为须弥座,四面各雕刻着四尊观音的半身佛像。塔身为花岗岩,现存两段,系分别雕凿后再行衔接。其中:上段边长0.68米、高0.65米,四面各有一尊半浮雕的半身佛像;下段边长0.70米、高0.49米,其四面各阴刻一字,分别为:佛、法、僧、宝。

来源:泉州晚报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xw/123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