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深圳筝琴之声宁老师
文:秘书
缘起筝语
上古(约公元前—年),中国人就发明了陶瓷。
在宋代(公元—年)陶瓷让西方疯狂,成为了中国文明的代表!外国友人们,称陶瓷为:China!
是的,陶瓷就是中国,就是民族的标志。
宋时,中国有三大瓷都,但是真正让陶瓷走向世界,扬名海外的,却只有德化。
那古老的工艺,至今还在传承,发展,历久弥新。
(德化白瓷文昌帝君何朝总)
老许在介绍筝语的专利瓷码的时候,成功的让我和我的学生们对于,这个让瓷器走向世界的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大家约定暑假一起去德化寻根瓷器,探索筝语白雁诞生的地方。
人在旅途
年8月22日,五位完成了暑期练琴和考级的资深琴童小金花,充满探索精神的跟我们一起上路了。比较惴惴的是,老许这家伙忙着新品研发,居然不走了。我想,他的内心,一定是纠结的。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无视他的纠结,一定要不停的发照片和视频,让他的纠结如老树缠根,让他的遗憾如小鹿乱撞。
五朵小金花,背着琴,我们就这样,一上午就赶了千里路,到达了梦想中的目的地----德化。远路无轻担,再轻在小的琴,姑娘们也有些乏了。
于是有童言妙语,可不可以古筝背我们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老许那个家伙了;我还是得开导一下孩子们,假如古筝是个人的话,那一定是你们喜欢的人,天天在一起,陪着你,为你唱歌,听你的心事,付出那么多,却一声抱怨也没有!我们只是背着她,出个站而已....
话说回来,如果是大筝的话......,我觉得这五朵祖国的小金花,可能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当然还得感谢中国高铁,真心是千里江山,半日达!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德化印象
老刘给我安排的行程是倒叙式的;先带我们,领略德化瓷的美,然后,再去体验瓷工艺的一步步;最后,让我们沉淀一晚,想象宋时的瓷业的繁华,风雨桥头,抵抗风雨,保住精美的瓷器,这不正是那一曲经典的《战台风》么?
刚到德化,觉得如果没有那满街的巨型瓷雕塑,感觉就是一个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南方小山城,跟我们老家也并无大的分别。街上也是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行人,来来往往。这个感觉,一直到了我们的第一站德化陶瓷博物馆,面对那仿若鲜花做成的,陶瓷掐丝瓷塑大花蓝;我才意识到,这里不一样,这里是陶瓷的圣地,我们是来探圣寻根的。
我的语言很贫乏,拍照技术也一般,而且也没带好装备;只能用一个美字,一个“目不暇接”的成语,期望大家下次自己来亲自看看。
第二站,我们去了德化陶瓷一条街。现代的瓷器有着现代的审美,甚至是互联网的小情趣,德化没有落伍,而且很便宜,超级便宜,比淘宝还便宜。孩子们一路给家长还有小同学,准备着礼物;最夸张的就是傅老师,往街头一站,就说要都买回去,我低头看看自己的钱包,还好还好,带出来的钞票不多。
第三站,就着精美的瓷器喝茶;这个时候喝茶的感觉就不同;感觉有点沟通古今的意思,古人今人,都是一样的瓷,一样的茶,一样的中国人。
第四站,去看制瓷第一步,槌土。我一直以为,瓷器的土就跟烧砖一样,从地地里挖出来,和上水,就可以了。到这里一看,才知道,根本就不是这样,那是取山中的高岭瓷石,用木槌槌上千槌,万槌,才得到的。古人的智慧,用山间泉水的水力,带动水车,抡起半人高的木槌,一下一下,足足要槌上十日,才算把土中的晶相槌到位,才能拿去制浆制坂。
第五站,孩子们去到制胚的地方,是最开心的。自己拉出自己喜欢的物件,玩得不亦乐乎;完全不担心身上脏了,脸上花了;满满都是欢笑声,到最后,还说,自己的小手变得更细腻了。
第六站,我们去参观了明代龙窑的烧制现场;五百岁的老窑,至今依然在每日贡献着热度,往世界各地输送着杯碗壶碟。
第七站,风雨桥;站在桥头,老刘跟我们诉说了,风雨桥,迎风战雨的故事,千年前,挑夫们就从这里喊着号子,挑着象征中国的瓷器上路启程,走向世界;风雨再大,风雨桥都岿然挺立。我们放佛从桥上,看到一幅幅古人迎战台风暴雨的场景,不由的想来一段战台风。
我们来了,我们看了,我们玩了,我们学了,我们Get了
我们弹琴了!我们更有Feel了!!!
我们还会再来,你也一起吗?
更多游学精彩瞬间
请联系傅老师交流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