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从来不缺匠人,三年短工三年长工,十年学徒熬出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写道“少年强则国强”,我深以为然!但当下社会,做传统工艺的匠人,大多都是中年甚至老年,青年人少之又少。
千百年来,龙泉青瓷留给世人的传奇,不仅在于它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特征,还体现在它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手工制作,作为龙泉青瓷的重要载体,是生产者的艺术,它出自匠人之手,服务于民,将使用和审美融合于一体,带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而现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传统手工工艺都处在一个濒危的状态,很多的文化形式都在默默的消失。
值得庆幸的是在龙泉有一批这样坚持传统制作青瓷工艺的青年手工匠人。
雷爱国
出生于浙江龙泉
龙泉市中职校陶瓷工艺专业毕业
后毕业于福建德化的泉州工艺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年回到家乡龙泉创办"一介陶瓷工作室”
荣获
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优秀项目三等奖
年第五届福建省陶瓷艺术于设计创新评比金奖、铜奖
年泉州市大学生创新创意作品大赛二等奖
年参加首届德化陶瓷双年展
年《茶壶》被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永久收藏
年从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毕业后的雷爱国便在一隅陶瓷工作室黄永星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创作学习制壶3年,或许是天赋异禀,又或许是勤奋刻苦,短短三年,雷爱国也在德化白瓷圈闯出一些名气,三年间,制作的白瓷壶也逐渐被众人认可。特别是在年出自他手的一套“不常器"小白壶被英国国立维多利亚與艾伯特博物馆永久收藏。
作品屡次获奖,还被国外博物馆珍藏,就在雷爱国在德化“混”的越来越好,他却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选择,便是毅然选择放弃德化的一切。于19年11月份回到家乡龙泉,创办"一介陶瓷工作室”。
去雷爱国工作室的那天是一个晚上。夜晚,这对很多人来说本应该是工作了一天后,休息出去吃喝玩乐的时间,不过对于雷爱国来说,夜晚只是刚开始工作。只见工作室内的工作台前亮着一盏灯,此时这位看起来有点腼腆的小伙子就在灯光下认真仔细的接着壶嘴,我没上前打扰,只是轻轻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一时刻。
▲雷爱国看着桌上摆放有序的工具,以及他双手不断在用尺子在壶身上量着位置,无一不表达着他是一位非常注重细节以及精细度的人。
雷爱国的制壶精细度到底有多高呢?
你见过只有3克重的茶壶吗?没错我真的在有幸之年见到一个比一元硬币还要小些许的茶壶,这茶壶正是出自雷爱国之手,这个壶其实也是目前我所看到最小的壶了,精益求精,这也是我佩服他的地方。
走进他的茶室,看到满墙的梅子青茶壶,除了细腻,我真的找不出别的形容词,壶身恰到好处的大小,壶嘴精准的黏和在它该出现的壶身上,壶把自然而柔和贴合,再加上梅子青釉层浑厚华滋,一切都运用的刚刚好。你实在很难想到此前的他是对龙泉本地青瓷材料烧制不是特别精通的人。
▲雷爱国部分作品
回来后的爱国一直在尝试使用龙泉本地材料进行全手工茶壶的制作。由于此前一直在德化,对龙泉青瓷的材料根本不了解,制作过程中他总是习惯性的把制作白瓷的那一套方法拿来制作龙泉青瓷,结果问题也是显然易见,由于两地材料及制作工艺的不同,龙泉青瓷厚釉薄胎的特点导致烧制后产生了变形。于是好学的他带着这个问题向在龙泉制瓷多年的老师、朋友请教。每天都在揣摩怎么样能制作出轻巧好用的青瓷壶。
日以继夜的实验,窑复一窑,好像要把这辈子的耐心跟细心都用在制作青瓷壶上,有成功也有失败,雷爱国一直在路上。
▲雷爱国部分作品
离别之际我问起他那个让人最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要选择回来呢?
龙泉是我的故乡,龙泉青瓷是我们的宝藏,龙泉青瓷干净,透彻,养眼。这样的美,是一种天地人合一的美。梅子青釉色青翠润泽,是我内心记忆深处最熟悉的釉色,也是我最想表达内心想法的釉色。
我们拥有的不多,唯有用心。
放下往日的一切,永远怀着一颗学徒的心
一颗质朴坚韧的匠人心,那些湿润柔软的泥土,此时也变得如此简洁有力。一串优美的线条、一个难解的印记,古朴的、大地色的泥胚无声的暗示着凝固的禅意。
番外
宝剑和青瓷,一刚一柔,阴阳相调。正是江南的性情,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偏居一隅的龙泉,不沾一点浮躁的脂粉味,将江南的精魂完完整整地铸进了时间里。
宝剑是挑人的,若非英雄,绝不将就。而青瓷,相比起来就温和许多,它甘心陪着人们度过岁岁年年。古人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最后一项,喝茶,放在青瓷壶里是别有一番天青色的风味。
雷爱国《六月湖(壶)》
梅子青,第一眼就令人想起初夏之时细雨绵绵之中垂于枝头的青梅,扑面而来这种青涩典雅的气息,最易勾起青春年华的记忆吧。釉层肥如凝脂,釉面温润莹澈,其美难以一眼看穿,其韵难以言状。
END
温馨说明:如有涉及文章或图片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