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国学的智慧,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它体现于伟大的、悠久的中国传统。
浓缩于古圣先贤贡献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凝结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禅宗等思想文化形态,并渗透在中国人的全部生活中。
作为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归宿,在受到了长时间的冲击和漠视后,国学在最近几年又走向了兴盛。
然而,大多数人只是跟风似的简单地了解了一下国学知识,对国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并不是十分清楚。
实际上,国学文化是最含蓄实用的,几千年经久不衰留传下来的国学经典中,有太多指导现实的人生哲理和经世哲学。
若能细细品味,必能进退有据、挥洒有度,创造出和谐生活与成功人生。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人看来,有些不合逻辑:
能管好一个家庭,真的就能管好一个国家吗?
我们当然得以《大学》成书的年代为背景来探讨它的含义。
那个时候的国家自然没有现在这么大,方圆几百里、上千里的诸侯国能有几个,多数是方圆几十里乃至几里的小国。
而那时候的家就远远不止现在这么大。
现在一个家庭一夫一妻一个孩子,父母虽然健在,但老两口怕跟儿媳闹意见,还不愿住到一起,“自成一家”。
人口这么少,说到“管理”二字好像还有点夸张。
那时一个家庭一个妻子几个妾生一堆孩子一大堆孙子,聚到一起挤满一屋子。
而且这个“家”字不是指家庭,而是指家族;
不是指一个家族,而是指三族:母族、父族、妻族。
三族的事都是“家事”。
从历史资料来看,那时一个士人如果当了官,有了封地,需要给三族的成员安排工作,使他们获得收入。
比如《说苑》记载,齐景公听说晏子家里穷,想把一个千户的县邑送给晏子,晏子辞谢说:“我家里不穷啊!君王的赏赐,使我父、母、妻三族都受到恩泽,还惠及我的朋友,还有余钱来救济穷苦百姓。”
“朋友”是指食客,也要靠这个官吃饭。
既然跟三族及朋友都存在密切的经济关系,必然存在管理关系。
而三族的成员,个个沾亲带故,“打断骨头连着筋”,那比管理一般百姓要难多了。
略有偏心,人家不服;
说话不到位,人家不爱听;
稍有不合礼仪的地方,人家会说闲话,弄不好,年高的长辈还会指着你的鼻子数落一顿。
所以,管理一“家”,难度不亚于管理一国,而且对个人能力、修养的要求非常高。
由此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合乎逻辑的,其中以修身为前提条件。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另一条逻辑线,其中以“格物”为前提条件。
对“格物”一词的含意,以前学术界有过不少争论,莫衷一是。
汉末郑玄对这二字的注释是:“格,来也。物,犹事也。”
合在一起,竟然是“来事”。
郑玄注“六经”,历来被奉为权威,但对“格物”二字的注释,未能令人心服,所以后世屡有新注,亦未形成定论。
颜元《习斋馀录·言行录》称:“格物之格,王门训正,朱门训至,汉儒以来,似皆未稳。元谓当如史书‘手格猛兽’之格,‘于格杀之’之格,即孔门六艺之教是也。”
“王门”是指王守仁,即我们比较熟悉的王阳明。
“朱门”是指朱熹,被后世称为“圣人”。
两人都是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
王阳明是“心学”创始人,而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对“格物”二字的理解上承程颢、程颐。
二程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
(《程氏遗书》),朱熹也认为格物就是穷物之理。
王阳明以前也相信“穷理”说,据南怀瑾大师介绍说:“他在少年时期,研究探讨儒家的理学,好学深思,要想明白‘致知在格物’的真义,便曾对着竹子,用心去格。
竹子是物,用心对着竹子在格物,这不能说是不对吧!
他是打起精神,用心不乱,专心致志去格竹子。
不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轻松潇洒;
也不像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那样的闲情逸致。
所以他格了不久,格到心胸发病了!
因此,后来他才下一定论,‘格物’的意思,是格去心中的物欲,并非是对着外物来硬格的。”
王阳明晚年几乎只讲“致良知”三字,他曾把“格物致知”之法概括为四句话: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
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格物”的理解是去除贪欲而存其良知。
很显然,南怀瑾大师比较认同这一观点。
王阳明是在参融儒学、佛学的基础上开创“心学”的,而南大师也往往以佛学为基础参研其他学说。
两人在这点上倒是一致的。
“致知”的“知”,是智慧,不是知识,如果想获得知识,读书就可以了,用不着跟贪欲过不去。
要获得智慧就没这么简单。
去除贪欲跟增进智慧有什么关系呢?
智慧的特点是自由思考,无拘无束。
而物欲就像一根绳索,牵住你的思维,左右你的思想,让你患得患失,无法自由思考。
物欲越多越强烈,绑的绳索越多越粗,就动弹不得了。
当然,像追求爱情、追求吃饱穿暖这种基本欲望,是去除不了的。
“格物”的目的在于去除贪欲,并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物欲,尽量扩张思想的空间,使智慧更通达。
所谓贪欲,就是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或自己不该享有的东西。
那么,什么东西不属于自己或不该享有呢?
这是一个涉及法律、道德、伦理、制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话题,一言难尽。
大致上来说,自己没有对等付出的东西是不属于自己的,与自身条件不适配的,是自己暂时不该享有的。
所谓“暂时”,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善现有条件。
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如果心里有了贪欲,智力就会急剧下降,可能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了。
有一个佛经故事:
古时候,菩萨转生为树神。
有一次,波罗奈举行祭祀活动,人们在广场、大路等各个地方撒下鱼肉等许多食物,还放置许多碗,里面盛满了酒。
有一只豺,半夜偷偷地吃了鱼和肉,还喝了酒。
由于酒喝得有点过量,豺昏头昏脑的,钻进树丛,一觉睡到天亮。
醒来一看,天已大亮,心想:人们看见我,肯定会打死我,现在我不能出城。
于是,豺走到路边,趴在隐蔽的地方,盯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一声不吭。
后来,豺看见一个婆罗门在水池中洗脸,心想:“婆罗门都是贪财的。我如果用钱财引诱他,他肯定会答应我的要求。”
于是,豺走过去,对婆罗门说:“婆罗门啊!我有两百金币,如果你将我抱在怀中,藏在衣服里,不让任何人看见,带我出城,我就告诉你金币在哪儿。”
婆罗门一听,马上就同意了。
他依豺所说,将豺带到了安全地方。
豺说:“婆罗门啊!将你的上衣铺在地上吧!”
婆罗门一心想着财宝,把上衣铺在地上。
“你就在这棵树底下挖吧!”
婆罗门专心挖地的时候,豺爬到婆罗门的上衣上,在四角和中央涂上屎和尿,把上衣弄得又脏又湿,然后溜进坟场的树林里。
菩萨站在树枝上,念了一首偈颂:
财迷心窍婆罗门,居然相信偷酒豺,一百贝壳也没有,两百金币从何来?
在这个故事里,豺隐喻社会上那些偷盗行骗的坏人。
我们看这个故事时,肯定觉得这个婆罗门太傻了,居然相信一个坏蛋。
这是因为我们此时对这二百金币没有贪欲的缘故。
如果受到现实中某个坏蛋二百金币的引诱,脑筋是否还有这么灵光,就不一定了。
否则,生活中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受人利用。
如果有效戒除了贪欲,智慧就清澈明亮了。
在做人做事时,没有非分的想法,只知以己之力,取己当得,诚意就显示出来了。
没有投机取巧的念头,只求毫无水分的业绩,心态就端正了。
没有损人利己的行为,只有助人为乐的事迹,品德就彰显出来了。
到了这一步,修身的功夫已经做得很不错,接下来“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没有人会不服气。
有没有机会“治国、平天下”,又要看境遇。
有治国之能却没有治国的机会,也要心平气和地对待。
因为有治国之能的人很多,不是非把这个机会给你不可。
如果抱怨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也是贪欲,说明修身的功夫做得并不够。
此外,儒家的“治国、平天下”,主要讲“德化”,而不是“权治”。
一个君子,总是能够用自己的美德熏陶、感化世人,小则改善一个地方的风气,大则改善一个国家的风尚。
孔子从来没有当过国王,但他的学术、美德影响直达两千年之后,你能说他没有“治国、平天下”吗?
有子叫有若,是孔子的第三代学生,他很年轻,大概比孔子小三十三岁。
有若长得很像孔子,所以孔子去世后,很多人在怀念孔子时,就让有若假装成孔子的样子,坐在台上去讲课。
在整本《论语》中,除了孔子,只有两个人被称作“子”:一个是有若;一个是曾参,就是曾子。
像子路、子贡、颜回,都是直呼其名,而不会称他们为“子”。
所以也有后人怀疑《论语》是有若和曾参的学生编的,学生们尊称自己的老师为“子”。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鲜”是“很少”“几乎没有”的意思。
这句话的整体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孝顺父母、兄友弟恭,他会去犯上吗?几乎没有这种情况。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和上一句连起来理解,说的是一个人在家庭中是很好的成员,在工作岗位上也是非常好的员工,尊敬领导,做事靠谱,与同事沟通顺畅,这样的人去作乱的可能性就很小。
作乱就是背叛,在我们今天的语境中,可以指代做出背信弃义的事。
“君子务本”,指君子做事一定要抓住根本。
什么是根本?
在有若看来,根本就是孝悌,是家庭伦理,当一个人能够抓住家庭伦理的时候,本立而道生。
为什么说“本立而道生”?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当时所有求学的人,其实都是奔着一个目的,就是悟道。
但如果一个人脑海中,一天到晚只想着“我要悟道,我追求道,我与凡夫俗子追求的不一样,我向往更高级的生活”,那反而远离了“本立而道生”的“本”。
有若劝这样“一心求道”的人:
你一心求道,可道在哪里?
道可能在你临近生命尽头的一刻,突然出现。
谁都无法预测道何时出现,如果你一直活在对道的虚无的追求中,那就“跑偏”了。
真正的“本立而道生”,如同大树一般,必须把根扎下去,才能枝繁叶茂。
人最应该抓住的根本是孝悌——先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我在做投资的时候,有一个小小的心得:一定要去了解我要投资的人与他父母的关系。
虽然原生家庭并不能够完全决定你的命运,但一定会影响你的命运。
不健康的家庭模式,会极大程度影响我们的性格和情绪,乃至我们与外界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跟他父母之间的关系很糟糕,一天到晚吵架,那么他跟其他人的关系模型必定也是如此。
李中莹先生也说过,每个人的一生中,只需要面对两种关系:
一种是和父母的关系,一种是和其他人的关系。
而与其他人的关系,其实也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射。
因此,如果你和你的父母、兄弟的关系都处不好,那么你与其他人的关系也会出现问题。
有若告诉我们“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我们把家庭关系处理好是最重要的。
我们不妨回到春秋那个时代去看看,那时候,伦理纲常刚刚建立,为什么人类会建立伦理学呢?
为什么我们要如此注重道德感的培养?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家庭的出现。
所有的道德感,所有的关爱,所有的人性,以及个体对他人的关怀,都是从家庭开始发端的。
与其向外界求索,毋宁向内寻找。
如果你不能将家庭关系经营好,把它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修炼,以此为基础,不断地改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获得爱与肯定,获得价值感,你怎么能在社会上做得更好呢?
“其为人也孝弟”是一件小事,接下来“而好犯上者”是一件大事,之后,“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是一件更大的事。
我们行为的最终结果,是由我们初期的微小习惯积累而成的,这叫作微习惯。
如果我们每天能够对自己的微习惯有一点点调整,那么一年或者五年以后,将会收获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人们总是容易高估一年中的变化,同时又会低估五年到十年的变化。
如果你坚持做一些小事情,经过五年到十年,你的生活会发生巨变,但很多人却没有耐心去等待“长期的结果”,却总期待着“短期回报”,希望自己能在几个月,或者一年之内有一个大的变化。
大家见过这个“励志”的算法吗?
1.01的次方,等于37.8,和0.99的次方差多少呢?
差37.77,而0.99和1.01只差0.02。
人和人之间看起来只比对方努力了一点点,但是只要时间足够长,差别是巨大的。
好多人对此不屑,觉得这是机械类比,这是心灵鸡汤,这是骗人的。
的确,这种机械类比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但我们仔细想想,它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一定的道理。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点点改变,如果逐渐变成习惯,经过千万次的累加,就会大不一样。
人和人的分界线,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一个人下了班以后回家,是看电视还是看书,是陪孩子运动还是陪孩子学习,这些微小的习惯,在每天看来似乎差异不大。
但五年到十年之后,两种生活方式肯定迥然有异。
在家庭教育上,这个理论也成立。
大人对待孩子的方式不同,起初我们可能觉得没太大差别,孩子依然在成长。
但五年以后,孩子则会成长为完全不同的人。
这就是这个算式给我们的启发。
有人又加了一笔,你知不知道1.02的次方是多少?
1,.4。
而0.98的次方是0.。
那这个数字放在一块儿说明了什么呢?
就是说你是1.01,我是1.02,看起来我只比你努力了一点点,但是只要时间足够长,差别是巨大的。
撒切尔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小心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语言;小心你的语言,它会变成你的行动;小心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有若所讲的这句话,通俗如同大白话。
他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追求远大而虚无的目标,而是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做好。
在家庭中,努力成为好父亲、好丈夫,抑或好母亲、好妻子。
以此为基础,你跟整个社会的关系便会逐渐理顺,你也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