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平历史铲平王兵败大田广平天子盾

天子盾

铲平王兵败天子盾年10月29日尤溪建县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年),明嘉靖十四年(年)大田置县,尤溪县西南部三十至三十九都、四十四至四十八都划给了大田县。大田县广平镇、奇韬镇、文江镇和梅山镇,与尤溪县的新阳镇、管前镇及八字桥乡,在历史上同属上尤溪,地缘、文缘、血缘和业缘紧密联系。在大田县广平镇一带,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明朝农民起义军首领——铲平王邓茂七的故事。

广平镇元沙村漈头洋,传说是当年起义军主要活动区域。这里背靠五龙山,四周群山环抱,和沙县毗邻,是用兵的好场所。邓茂七的故居地名“邓坑垅”,其中林姓村民代管的“天子墓”,是埋葬其祖父的墓地。邓茂七部下林禹伍,在当年起义失败后,隐居于村里务农。

邓茂七臂力过人,使兵器铁棍。他生性耿直好打抱不平,为人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仰。

明正统年间(—年),巡按柳华至闽檄郡县,用培植地方势力的办法来维持社会秩序,他委任邓茂七为二十四都“总甲”。当时朝政腐败,赃官勾结豪绅鱼肉百姓,加上连年饥荒,民不聊生。邓茂七利用职便,暗中联合百姓抗租抗税后揭竿起义。他的妹妹邓文英是“燕子精”投胎,脚底生有羽毛,不仅武艺出众,而且聪明伶俐、料事如神。她作为军师,协助邓茂七统率义军。

元沙村隔壁的苏桥村女英雄廖红姑,参加义军后与邓文英结为金兰姐妹,二人建立了娘子军,立下赫赫战功。

邓茂七攻打沙县城,沿途百姓纷纷加入。义军占领了县城开仓济贫,几天后挥师北上,连克顺昌、邵武、光泽等县。

天子盾老农摄

此时,邓文英主张由铲平王亲率大军南下或东去,先攻打兵力较弱的沿海各地,以取邓茂七是鲤鱼精转世“鲤鱼出大海”之意打开局面。副军师黄宗善则认为应该趁热打铁,取下就近的延平府为基地。二人争执不下。邓茂七率军攻打延平失利,分兵进入闽南活动的队伍节节胜利,相继占领了德化、仙游、南靖和龙岩等县。福建布政使惊恐万状,皇帝得报也大惊失色,立即派精兵猛将入闽镇压。

义军数次攻打延平不下,损失惨重。由于时间拖延,使南下官兵有充分时间进行部署,给义军造成不利局面。邓文英多次提出“师老兵疲乃兵家之忌,不应久争一延平弹丸之地,而应以少数义军困住延平,另率大军驰骋于闽南各地,以扩大影响,争取主动。”邓茂七不听忠言,且不顾劝阻收留了奸细罗振,并令其担任军中机要文书。他听信罗振的奸计,进军建宁,以致落入圈套,被官兵杀得大败。

邓茂七连遭挫折,但他没有冷静思考、检讨失败的原因,听到南下义军又取得永春、安溪、漳浦、长泰等地,下令加紧攻打延平。奸细罗振和降将张有生,立即把军情密报给延平守将御史张楷。义军喊杀声响彻云霄向延平进攻,城中却鸦雀无声。等载着义军的船划到江心,城中伏兵尽出,土炮、擂石和乱箭齐发。义军驾乘的木船和竹筏没有防护,中炮和中箭者无数,大将军蒋福成落水身亡。时值严冬,受伤的士兵落水来不及救援,都被冻死在江中。

邓茂七见状只好退兵。奸细罗振与张有生带着机要文书溜往延平,副军师黄宗善见大事不妙,乘乱溜走,不知去向。官兵乘胜追击,沙县失守,义军死的死、逃的逃,溃不成军。邓茂七兄妹与廖红姑、张兆七等人,只得退至元沙村天子盾固守。

明王朝为了扑灭这支抗争的烈火,数千精兵将天子盾团团围住。但天子盾山高路险、粮草充足,又有甜泉可饮,义军坚守不出,官兵奈何不得。后来官兵施计散布流言:“不怕屯兵天子盾,只怕安营东半旗。”邓茂七听了信以为真,下令移营东半旗。邓文英忙带着廖红姑去劝阻,指出这是敌人的“调虎离山”计,但邓茂七一意孤行。邓文英见劝阻无效,气得昏倒,喉咙恰巧碰到邓茂七的剑锋,就这样去世了。廖红姑见义姐死亡,痛不欲生,感到前途渺茫,回房自刎。

铲平王此时已六神无主,草草掩埋了邓文英和廖红姑遗体,带领张兆七等义军下山突围。官兵早已布好口袋,见铲平王中计下山,顿时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邓茂七挥舞铁棍杀开血路,张兆七被冲散不知去向。来到钓竿岭峡谷,埋伏在此处的广平地方武装蒋伯良,指挥部下居高临下万箭齐射,邓茂七和亲兵全部被射中,他的首级被对方的“哑巴将”割下,天子盾同时也被攻破。钓竿岭通沙县界,邓茂七“鲤鱼”上钓竿,没救了。张兆七杀出重围后,得悉铲平王牺牲放声大哭,后收集残部退守至永安界的大龙山立寨号称兆七王,继续高举铲平王旗帜抗击官兵,最终被明朝官兵剿灭。

来源:海西大田等,如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xs/147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