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产地
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
德化窑址位于泉州城西北约70公里的德化县,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其产品经陆路和晋江水系联运至泉州港口外销。尾林—内坂窑址和屈斗宫窑址分别创烧于宋代和元代,发现有多处龙窑、作坊遗迹以及大量窑具和瓷器。其兴起受益于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在发展过程中创烧出独特的白瓷产品,展现了宋元泉州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也显示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本地制瓷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
磁灶窑址位于泉州城西南16公里磁灶镇,是宋元时期泉州城郊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其产品经晋江支流九十九溪通往泉州港口外销。金交椅山窑址始建于10世纪,兴盛于10—13世纪,目前考古发现有4处龙窑、1处作坊以及大量窑具和瓷片。它与泉州海洋贸易的发展同步,反映了泉州以外贸手工业为显著特点的产业结构,其生产体系和生产规模展现了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位于泉州西北约70公里的戴云山区,其所在的青阳村曾是宋代官方设立的专职铁场之一,其冶铁业在11世纪时极为兴盛,产品经晋江支流西溪运往泉州港口。下草埔遗址经考古发现有冶铁遗址、古矿洞、古道等遗存。它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与泉州的陶瓷生产基地共同展现了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同时显示出宋元泉州海洋贸易对泉州内陆腹地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运输网络
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北约10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建于—年,长约米,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在泉州运输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洛阳桥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体现了官方、僧侣等社会各界对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其建造技艺更是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浪潮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安平桥
安平桥位于泉州城西南30公里的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是泉州与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它建于—年,长约米,是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安平桥的建成是包括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既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
顺济桥遗址
顺济桥遗址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外,横跨晋江两岸,以近顺济宫(天后宫)而得名,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它由南宋泉州郡守邹应龙主持建造于年,沿用至20世纪,现以遗址状态保存,现存长约米。顺济桥是伴随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的出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加强了泉州城与南部平原丘陵和码头区的陆运联系,完善了泉州水陆转运系统。它与德济门遗址、天后宫共同体现了海洋贸易推动下古城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见证了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的促进。
江口码头
江口码头位于泉州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现保存有文兴、美山两处宋元时期的码头及一处宋代古船遗址。两处码头均以条石砌筑,但形式不同。江口码头是泉州内港法石港的珍贵遗存,是城郊连接古城的水陆转运节点,它与北部的真武庙共同反映出内港码头的功能构成和使用方式。其古船遗址佐证了宋元泉州的造船技术。
石湖码头
石湖码头位于泉州城东南17公里的石湖半岛西岸,是一处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码头,其主体由一组近岸礁石和通济栈桥组成。8世纪唐代海商林銮在此创建林銮渡,—年北宋官员傅琎加筑了通济栈桥,完善了码头功能。石湖码头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珍稀物证,实证了宋元泉州优良的建港条件。它与江口码头共同呈现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
清净寺
清净寺是泉州最早建立的伊斯兰教寺院,是宋元时期跨越重洋来泉州营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稀物证。清净寺始建于年,位于当时城市南墙外。这一区域是宋元泉州外国人的主要聚居区,13世纪后被纳入城内。年由穆斯林主导的修缮奠定了现存建筑群的主体格局。清净寺与伊斯兰教圣墓共同见证了活跃在泉州的外国族群的文化、宗教和生活传统,也见证了宋元泉州的人群汇聚、商贸往来和文化繁荣。
伊斯兰教圣墓
伊斯兰教圣墓位于泉州城东门外2公里的灵山南麓,相传是7世纪来到泉州的两位伊斯兰教圣徒的墓地。墓地由一圈半月形的回廊环抱两座石墓组成,于年进行了修缮。圣墓是宋元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史迹,与清净寺共同见证了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的活动,反映了宋元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与融合。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草庵位于泉州城以南15公里的华表山东麓,是宋元时期泉州城远郊的一处摩尼教(又称明教)寺院。它至晚创建于10—11世纪,初为草构,年改为石构,并于石室内岩壁上雕凿摩尼光佛造像。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史迹,显现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力,其蕴含的文化融合特征为宋元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间广泛的价值观交流奠定了基础。
六胜塔
六胜塔位于泉州湾中部石湖半岛北端的金钗山上,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石塔。它始建于—年,重建于—年。六胜塔是石湖港的重要历史遗存,是商舶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并有护佑商旅的作用。同时,六胜塔的建成是包括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
万寿塔
万寿塔位于泉州城东南方向20公里的宝盖山巅,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石塔,由僧人介殊建造于泉州海洋贸易鼎盛的南宋绍兴年间(—年)。这里控扼泉州湾与外海交界处,在此建塔锁水口以保平安。万寿塔既是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也是镇守海口、护佑商旅的精神寄托,其望夫成石的传说承载了泉州民众对海洋贸易的历史记忆。
本文来源: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