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老街道的故事德化街曾被稱為ldq

德化街

  解放路

  德化街

  鄭州民間收藏愛好者李海生收藏的二七塔木塔圖片

  美國人迪利來年拍攝的百貨大樓附近百貨攤點

  美國人迪利來年拍攝的解放路和銘功路

太過荒涼,經常有飛禽走獸、孤兔出沒,德化街曾被稱為“野雞崗”

常香玉為抗美援朝捐飛機的第一場義演就在德化街舉辦

64年前,解放路是全鄭州最“洋氣”的路,因為“是水泥路,有花壇”

二七塔的前身是為了鄭州市物資交流騾馬大會而建的會標

一條路見證著一座城的發展,承載著幾代人的故事。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交通方式的多樣,當年響噹噹的洋氣大道,如今或已消失,或被賦予不同的使命。

如今鄭州數一數二的百年老街德化街,還曾經是這樣的:清朝末年,德化街一帶還是西關外的一片荒野,蓬蒿叢生,經常有飛禽走獸、孤兔出沒,被稱為“野雞崗”。

德化街鄭州現代商業的孵化地

因為諧音“毀人街”,惠仁街改名德化街

提起鄭州的老街道,德化街自然數一數二。按老輩人的說法,德化街繁榮時“天天如趕會,日日似過年”。

現在德化街所在的位置,原是一片荒地,被叫為“野雞崗”。它之所以後來成為一條街,除了巡撫陳龍,也離不了鐵路的興建。

年(光緒二十七年)3月,鄭州車站建成。當時苑陵街以南叫“天中裏”,苑陵街以北叫“惠仁街”。“惠仁街”就是德化街的前身。

年,鄭州辟為商埠之後,這裡開始形成街道雛形。不久,隴海鐵路通車。因為臨近火車站,惠仁街逐漸成為各方商旅的轉机地和附近各縣貨物的集散地。

由於發音的關係,有人把“惠仁街”叫成“毀人街”。惠仁街上的商戶覺得這個名字聽起來不吉利,一致要求另取一街名。年,前清舉人、惠仁街主要的房產業主劉幫驥和幾位富商議定,正式把惠仁街改名為“德化街”。

德化街開始名聲大噪,大概在年前後。當時,省內外一些有名氣的綢緞、醫藥、百貨、客棧、飲食店舖紛紛遷入,德化街開始呈現商賈雲集、繁華興旺的景象。比如,德茂祥醬菜園、同仁堂藥鋪、魁祥花鋪、五洲派報社(發行報刊)、京都老蔡記餛飩館、老張歪餛飩館等名店相繼出現。

成立鄭州第一家帶有“國營”二字的百貨商店

年10月22日,鄭州解放,為了恢復鄭州的商業,德化街有了鄭州歷史上第一家帶有“國營”二字的百貨店,對鄭州的商業復蘇起了重要作用。

年後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德化街,吸引了眾多年輕的國營商業,如“老蔡記”、“同仁堂”、“鄭州鐘錶眼鏡店”以及上世紀50年代建成的“劉胡蘭副食品商店”、“婦女兒童用品商店”、“新華書店”等,老字號和新名店共生,繁榮興旺。

當時的德化街道路不寬,最高的樓不過兩三層。年後的德化街商戶發展迅速,經營品種由過去的多種發展到多種。不僅有大江南北的絲綢、呢料、服裝、百貨,全國各地的皮毛、花布、水果、幹貨等,還有全省的優質產品花生片、珍珠粉酥糖、邙山牌蛋松果以及新鄭大棗、滎陽柿餅、武陟油茶面等著名土特產品。當時德化街有時貨店23家,鐘錶店20家,醫藥店14家,布店23家,鞋業店6家,加上圖書、理髮、照相、浴池等,共有商戶多家,成為鄭州市名副其實的商業中心。

常香玉為抗美援朝捐飛機的第一場義演就在這裡

德化街不大,可來過不少大人物。

就像燕莊人自豪于毛澤東曾經到燕莊視察過麥田一樣,老德化街人也自豪于毛澤東曾經在德化街吃過飯。年,陳毅也曾到德化街視察工作。除此之外,劉伯承、陳賡、梅蘭芳等曾先後光臨德化街,並到當時位於德化街北段的京都老蔡記餛飩館就餐,對該店的蒸餃、餛飩給予很高的評價。年,豫劇大師常香玉為抗美援朝捐飛機,第一場義演就在德化街。當時轟動整個鄭州地區,群眾紛紛捐錢捐物。

年,德化街曾經大興土木。當年3月,中蘇軍隊在珍寶島交火。為防止空中襲擊,德化街各個單位大挖防空洞。如今,這些防空洞都已完成歷史使命,成了市民夏日乘涼的好去處。

德化街孵化了鄭州的現代商業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德化街開始進行舊城改造,與周邊的商業網共同組織了二七廣場、火車站廣場商圈。年5月的德化街,也是這條街歷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章。

年起,德化街進行舊城改造,北端新建有亞細亞商場,中段有德化街百貨大樓、三得利商場、德化街浴池、婦幼用品大樓、劉胡蘭副食品大樓等。德化街的改造築就了一個新的商業巨頭——亞細亞,隨之而來的就是聞名全國、硝煙瀰漫的二七商戰,參與者有國營的鄭州華聯、老百貨大樓、鄭州商城大廈等,鄭州的現代化商業格局逐漸形成。

其中,亞細亞是國內首家在中央電視臺做廣告的商場,一句“中原之行哪去——鄭州亞細亞”,轟動全國。據老人回憶,那時一走進德化街,走近亞細亞就能感受到商戰硝煙瀰漫,一些老店甚至將店舖人馬拉出來,到亞細亞商場、天然商廈、二七塔周邊去兜售商品。

對於德化街來說,年是又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年份。這一年的8月,鄭州市人民政府下發《關於同意將德化街建成商業步行街的批復》,德化街開始新一輪的跨越。

年12月28日,一條長米、寬22米的德化街商業步行街正式開街,隨後又被評為“中國著名商業街”稱號,與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等商業街比肩。

德化街孵化了鄭州的現代商業,而鄭州現代商業又把德化街拉下了唯我獨尊的霸主地位。

解放路64年前的鄭州第一路

劉鄧大軍沿著解放路線進入鄭州市區

解放路,全國多座城市都有這樣的一條路,每條解放路背後或許都有一段紅色記憶。

“鄭州的解放路最名副其實,因為當年劉鄧大軍正是沿著這條路線進入鄭州城區的。”回憶起解放路的名稱來歷時,鄭州市老街道傳說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王瑞明如數家珍。

年10月22日,鄭州解放,滿城歌舞共歡騰。“當年,劉鄧大軍正是沿著金水河故道兩邊的順河街、迎河街和西端的慕霖路進入鄭州市區,全市人民興高采烈地迎接解放軍進城。”王瑞明說,那時金水河是一條臭水溝,溝兩側小商販很多,商販攤前熙熙攘攘,又臟又亂,垃圾遍地,造成溝內常年污泥橫流,蚊蠅成群,臭氣熏天。

對於這樣一個遭人嫌的臭水溝,民間還有一個傳唱的民謠:“三街臭溝爛草屋,五虎廟中壘白骨。”那時的五虎廟就位於現在二七賓館的後面。

臭水溝換新顏,成為最“洋氣”的路

年,解放後的鄭州一派生機。為緊跟社會發展的腳步,順應市民的期盼,政府下決心治理臭水溝。當時,先把金水河故道的臭水溝填平,合併擴建溝兩邊的順河街、迎河街,以及西端的慕霖路。

“工程挺大的,那時大家每天都在盼,沒事的時候就跑去看施工到哪一階段了。”王瑞明說。

年8月,曾經臟亂差的河和路終於被改造成一條長米、寬23米的寬敞水泥馬路,街心還設有寬2.84米的花壇,命名為解放路。這也是當時全鄭州最為“洋氣”的路,堪稱鄭州“第一路”。

據王瑞明回憶,為慶祝剛剛完工的解放路,當天晚上,市民們還專門在路東頭放起了電影,看電影的群眾更是擠滿了整個路面。

到新華書店看書,是當時最幸福的事

解放路上的新華書店,作為當時鄭州市最大的書店,也是鄭州市解放後歷史上最老的書店,這裡不僅有幾代老鄭州人兒時的歡笑,更有他們汲取知識的美好回憶。“那時大家手裏的書並不多,每逢週末,小夥伴們都早早商量好,約定幾點到新華書店,然後在裏面找書看,這就是當時最幸福的事。”今年76歲的張文玉老先生說。

還是在這條街上。年,為紀念“二七大罷工”和“二七”烈士,原“長春橋”舊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廣場。廣場內建了一座15米高的木質塔。

這座15米高的木質紀念塔其實就是二七紀念塔的前身。據王瑞明回憶,那座木塔當時是作為鄭州市物資交流騾馬大會會標而建的,6個面的木質臨時建築,後來慢慢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二七塔”。

塔慢慢地演變成了鄭州的象徵,也融入了鄭州人的血液,成為鄭州生活的一部分。

改革開放後,解放路像久旱逢甘雨的禾苗,迅速發展,興旺昌盛,街道兩側高樓林立,工商業單位達59家。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市支行、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二七賓館、法院、檢察院、伊斯蘭教協會等都坐落在這條街上。

解放路是鄭州市商業中心區的商業名街,也是鄭州市重要的革命紀念聖地之一,這裡的建築、商場、店舖等是近代史上鄭州工人大罷工、鄭州解放的見證,成為後人了解鄭州歷史的窗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ly/8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