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k/mipso_7628437.html
德化出产白瓷
海内外闻名
白瓷的魅力。德化工艺美术家邱玫瑰作品
但你可知道
德化窑明代创制的“猪油白”
曾乏人问津,只能远销海外
这是为什么?
这就得先来说一说
德化白瓷的坎坷身世了
德化明代外销定制瓷“荷兰一家人”叶志向供图
从“猪油白”到“中国白”
在历史上,德化曾经生产过青瓷、青白瓷、青花瓷,然而这些都是仿效。唯有明末清初那道划破夜空的耀眼光芒——猪油白,或中国白、建白,成为德化永恒的骄傲。
白瓷作品网络图
福建方志的遗漏
如果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是可信的,那么,他是记载德化窑的第一人。据《马可波罗行记》,他于年从刺桐(泉州)港离华时,注意到“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Tiunguy),制造碗及磁器既多且美”。不少学者认为,这个迪云州,就是德化县。
然而在元代,德化只是福建一个普通的产瓷县。真正让德化瓷名声大振的“猪油白”白瓷,要到明中叶以后才发明。
我国古代文献里最早记载德化瓷器的,可能是明弘治四年()黄仲昭主纂的《八闽通志》。该志记载了鼎盛于宋代的福建黑瓷——瓯宁县(今建瓯市)水吉镇的兔毫盏,也提到了福建几处白瓷(实际上是青白瓷),其中泉州府部分有短短几个字:“白瓷器,出德化县。”论字数,当时邵武府的白瓷似乎更有名:“白瓷器,出邵武青云窑、泰宁际口窑、建宁兰溪窑,而以泰宁际口者为胜。”
白瓷作品网络图
我再找泉州的方志,看看是如何记载德化瓷的。明万历四十年()《泉州府志》云:“磁器,出晋江磁灶地方;又有色白次于烧磁,出安溪崇善、龙兴、龙涓三里;又有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后山中,洁白可爱。”看上去,晋江磁灶、安溪的瓷业都比德化发达。
清代,德化县属于永春州。乾隆二十二年()黄任、黄惠纂《永春州志》令人失望,提到物产,简单抄了一句《德化县志》而已:“瓷器,泥产山中,穴而伐之,绠而出之。”未置可否。
黄任,字莘田,永福(今永泰县)人,当时福建诗坛的领袖。不久又被请去和晋江人郭赓武同修《泉州府志》。这本乾隆二十八年()完稿的《泉州府志》,自然不提德化瓷,但是却简单提到了一位与德化瓷有关的艺术家:“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贯德化,寓郡城,善陶瓷像,为僧迦大士,天下传宝之。”
明“何朝宗款观音”,摄于德化陶瓷博物馆
在民间传说中,何朝宗是德化瓷史上的巨人,这几句话虽然还是虚无缥缈、语焉不详,终于让何朝宗有个着落。像是有了肉身。为此,德化人将感激不尽。
陶瓷学者的误解
清乾隆年间,黄任修撰《永春州志》的时候,德化瓷的黄金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在故乡,永春州、泉州府、福建省,甚至全中国,没有人意识到德化瓷的真正价值。
瓷器与陶器不同。世界各大文明都有陶器,但唯有中国发明瓷器。早期的中国瓷器以越窑青瓷为主流。唐宋北方的邢窑、定窑先后崛起,遂有“南青北白”之说。元以后景德镇成为中国陶瓷中心,所产青白瓷(影青)、青花瓷风行天下。
福建省几乎每个县都产瓷器,历代遗留下数以万计的古窑址,但只有黑白二瓷——宋代建阳黑瓷(兔毫盏)、明代德化白瓷(猪油白),自成特色,登峰造极。
一代代匠人专心雕琢
回顾历史,我们尴尬地发现,同时代学者对德化瓷的判断大多出了问题。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评论说:
“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南则泉郡德化。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清代出版的一些陶瓷著作,对德化窑的评价都不高。朱琰《陶说》()谈到建窑,甚至把德化白瓷与建阳黑瓷混为一谈,说什么“色黑而滋润,有黄兔般滴珠”,离谱得很,但最后一句“佛像最佳”总算对了。
蓝浦《景德镇陶录》亦有一小段话评论德化白瓷,认为胎体太厚:
“德化窑,自明烧造……碗盏亦多撇口,称白瓷,颇滋润,但体极厚,间有薄者,惟佛像殊佳。”
胎骨太厚,这是因为德化的瓷土太软,难以做到轻薄。
张金鉴辑《礼塔龛考古偶编》()谈到德化县的建窑:
“色白如玉,滋润莹厚。略带红色,坯骨重者为上;紫色、黑色者次之;五彩者又次之。”
德化瓷主要欣赏胎釉,故很少上色。
直到民国初年,德化白瓷的地位仍然不高。北大教授许之衡年出版《饮流斋说瓷》,谈到德化白瓷云:
“白者颇似定,惟无开片,佳者瓷质福厚,而表里能映见指影焉。以白中闪红色者为贵,有凸花及雕字者,然花多不甚工细,比之粉定,则小巫见大巫矣,故价值亦逊。”
粉定,指宋代定窑烧制的白瓷。他认为德化瓷远不及定窑白瓷。
明代“象牙白三螭龙壶”,摄于德化陶瓷博物馆
明清文人的轻视
晚明时期,正好有位嘉兴人陈懋仁在泉州府任经历一职。他的《泉南杂志》()描述了德化县烧制白瓷佛像的过程,然而评价不高:
“薄则苦窳,厚则绽裂,土性使然也。初似贵,今流播甚多,不甚重也。”
今天的陶瓷学者认为,德化瓷土极佳。
清初河南学者周亮工《闽小纪》()认为:“闽德化磁茶瓯,式亦精好,类宣之填白。”他发现泡茶时,茶具里的茶叶黯然无色,后来听从朋友劝告换了景德镇茶具,茶叶才显得嫩绿有加。他感叹说:
“乃知德化窑不重于时者,不独嫌其胎重,粉色亦足贱也。相传景德窑取土于徽之祁门,而济以浮梁之水始可成。乃知德化之陋劣,水土致之,不关人力也。”
粉色,指白色釉面。他不大能够接受德化瓷的白色。
陈懋仁和周亮工认为德化的水土有问题,纯粹是臆测。今天的陶瓷专家说,经过科学检测,德化的瓷土世所罕见,极佳。身为高官显宦,大学问家,周亮工的评论对德化瓷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后世福建学者如黄任、郭柏苍等,对德化白瓷都不大看重。
晚清福州学者郭柏苍《闽产录异》称:
“德化窑皆白瓷器,出德化县。顺治以前,老窑所制佛像、尊、罍、瓶、盘、盏皆精臻古雅,其色洁白中现出红色,至今价翔矣。然佛像不及荷台瓶,盘不及南北定,近胎地厚而粗,釉水莹而薄,渐不足贵。”
德化三班镇蔡径村洞上的月记窑,是目前德化县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龙窑
白瓷作品网络图
墙外开花墙内香
德化窑是被欧洲人捧红的。明末清初,正是欧洲大航海时代,从16世纪初开始,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先后越洋而来,寻找与中国贸易的机会。通过月港、安平港和厦门港,一艘艘欧洲大帆船满载闽南地区的瓷器、生丝和茶叶,返回欧洲。
明末清初的德化白瓷,实际上是一种外销瓷,以东南亚、日本和欧洲为主要市场。在欧洲,洁白、精美的德化瓷受到全欧上层社会的追捧,法国人誉之为“中国白”。据说,著名的洛可可艺术就是受到中国瓷器影响诞生的,喜欢使用曲线和淡白色调,追求一种华丽、飘逸、优雅、纤巧的装饰效果。日本学者小林市多郎称之为“中国、法国式美术”。
与此同时,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技术人员开始仿造中国瓷器。经过一个世纪多的努力,年,一位以“中国白”为目标的德国炼金师伯特格烧制出了欧洲第一件白瓷,成为欧洲瓷器的发明者。后来,欧洲又发明了骨瓷,走上了与中国瓷器不同的道路。
欧洲各国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明清之际的“中国白”精品,远超过中国国内所藏。20世纪中叶,受欧洲文化影响,中国陶瓷界才认识到德化白瓷的价值。遗憾的是,在它的故乡,“中国白”早已失传。直到年后又得以复兴。
清中叶以后德化白瓷失传,青花瓷崛起
德化白瓷为何远销海外
白瓷并非越白越好。高白瓷——无限接近%的绝对白度,只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实际上,纯粹的高白瓷相当刺眼,是一种冷冰冰的惨白、死白,很多人不能接受。
中国人习惯了青瓷。因为技术手段有限,古人难以清除瓷土中的铁元素,烧制出来的瓷器或偏青、或偏黄、或偏绿,统称青瓷。唐宋时期北方邢窑、定窑烧制出一种灰白瓷,令人惊艳,于是有“南青北白”之说。宋代景德镇发明了一种白中泛青的白瓷,又称青白瓷、影青瓷。青白瓷上绘上青色图案,特别协调,于是又有了著名的青花瓷。
当代瓷雕艺术家陈仁海白瓷作品,纱裙薄如蝉翼
从白度看,这些白瓷都不够纯正。也许是有意为之,因为中国人难以接受纯正的白瓷。在中国文化里,白色是凶色,丧事称白事,《礼记》云:“素服,以送终也。”平时全身缟素,家中摆放一套白色家具,或者用雪白的餐具宴客,在古代都是不可想象之事。
元代蒙古人统治,带来不一样的色彩美学。陶宗仪《辍耕录》云:“国俗尚白,以白为吉。”民间社会对白色更加宽容,德化窑亦仿效景德镇烧制青白瓷。
蒙古人很快就走了。明代,德化创造出白度更高的“猪油白”或“葱根白”,其上品白中泛黄的称“象牙白”,白中蕴红的称“孩儿红”。实际上,人们欣赏的并非白瓷之“白”,而是白中隐约透露的那么一点“黄”或“红”。也许因为德化的瓷土太好,“猪油白”的白度远比国内其他白瓷纯正,让社会心理难以接受,市场销路并不理想。当时的文化名流也难以接受,宋应星《天工开物》称德化白瓷“不适用”,周亮工《闽小纪》批评德化白瓷“粉色亦足贱也”。
天无绝人之路。依托闽南地区的一系列港口,明末清初,德化“猪油白”背井离乡,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大受欢迎。欧洲人崇尚白色,视之为纯洁、神圣、喜庆之色,德化白瓷被当成最高级的瓷器,誉之为“中国白”,各国纷纷收藏和仿造。
白瓷作品网络图
德化白瓷到底几多白
白度是白瓷的重要指标,白度是如何检测的?德化为什么能够诞生白度最高的白瓷?来听听德化白瓷专家的介绍。
德化窑白瓷为什么这样白?
李建水:主要还是跟高岭土有关。明代高品质的高岭土比较丰富,优质高岭土淘洗后,不用加入配料,就可以直接生产成型。
根据调查,德化的高岭土储量丰富,品质卓越,铝、硅的含量较高,但氧化铁的含量却低于0.5%。铁元素是瓷器变灰、发黑的主要原因。上天独厚德化,让这里的瓷土无需去铁,天生适合烧制白瓷。
白瓷作品网络图
陶瓷的白度是什么意思?
李双展:陶瓷的白度是以纯氧化镁为参照物的一个参数,是一个比较值。例如一块瓷片与氧化镁80%接近,那么它的白度就是80度。
白度是如何测量的?
李双展带笔者走进检测室,检测的仪器叫“白度计”,是上海昕瑞仪器表的产品。工作人员小彭以A4纸替代进行检测,测试的结果是白纸的白度为82度。
李双展:标准的陶瓷检测,需要使用直径5cm、厚度0.5cm的圆饼状瓷片当样品,所以古陶瓷的检测比较困难,但也可以通过反复比对得出近似的数据。
象牙白、猪油白的白度是多少?
李双展:象牙白、猪油白的白度并不高,也就70度多一点。明末清初的葱根白接近80度,建白也就80度。高白瓷一般指白度达82度以上的白瓷。这些只是概数,并没有专门的行业标准。
德化新建瓷厂年研制成功的高白瓷茶具,白度达88.8度
其他白瓷窑口的白度是多少?
李双展:老窑口方面的数据还是有欠缺的,毕竟很少人舍得破坏一件古瓷,专门去测白度。我了解到,年德化新建瓷厂研制成功的高白瓷,白度曾达88.8度。当时国内最高纪录是湖南建湘的82度,国际上当时的白度纪录是84度的西德瓷。
泉州市陶瓷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的“雪白瓷”白度达90.1度
是什么影响了瓷器的白度?
李双展:俗话说“一烧二土三制作”,这是陶瓷生产的三大要素,都对白度有影响。首先,烧制时是氧化烧还是还原烧,就影响了白度;其次,高岭土的品质更重要,新建瓷厂生产的88.8度高白瓷,高岭土来自金竹坑,这是其他地方的高岭土没办法比的;第三,制作也很重要,瓷土如何除铁,如何配方,可以直接影响到白度。
现在资源有限,用德化本地高岭土大量生产高白瓷已不大可能,很多人转而追求白瓷的温润、油性效果,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更多相关内容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