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色“博缘陶瓷” 1、胎釉特点
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透明釉烧制而成。明代德化白瓷胎骨洁白,坚实致密,其胎釉的技术工艺极力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在琳琅满目的瓷坛上独树一帜。
中华民族对玉器的推崇,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对玉的崇尚,促成生活使用的瓷器极力追求玉器的质感效果,如“似玉之瓯”的越窑青瓷,“精比琢玉”的耀州窑青瓷,定窑“花瓷琢红玉”,号称“假玉器”、“莹缜如玉”的景德镇青白瓷等等。综观这些类玉之瓷,虽然工艺精湛颇具玉器的温润风采,但是多嫌轻薄,缺乏玉器的凝重感。直至明代,德化窑采用优质高岭土等原料经过反复研制实验,生产出一种特殊的“白瓷”:瓷质致密,胎釉纯白,浑然一体,洁润滑腻,如脂似玉,整体晶莹剔透,进一步将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发展到历史的巅峰,代表了当时中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称之为“中国白”。产品一销往国际市场,就被视为珍品而争相购藏。著名教育家、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蔡元培先生曾赞,“中国几乎可以说是以出瓷器而闻名的一个国家,以瓷器的白色程度而论,自当首推德化瓷……”
德化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犹如敲击金属,铿然作响。其美妙的胎釉质感直逼玉器之“五德”,它的问世,引起瓷坛的巨大反响,国内鉴赏家称赞“似定器无开片,若乳白之滑腻,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赵汝珍编述《古玩指南》)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则称之曰“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日本学者认为它是“瓷器中的白眉”,“如果以客观而公平的态度给予评论的话,町以说是比白玉更为华丽。以陶工的技巧来说,更可号称中国古今独一无双的优秀作品”,“就是对陶瓷毫无欣赏水平的人,只要一见便可发出赞赏之声”,“虽然胎壁较厚,却比灯罩更为透明……显出光亮美观的肌面,以光滑度来说可称为天下第一”。(上田恭辅《支那古陶磁研究的手引》),欧洲美术家把它命名为“中国白”(Blancdechine),“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与其他东方名瓷迥不相同,质滑腻如乳白,宛似象牙。”(法国波西尔著《中国美术》)
明清的许多陶艺著述往往将德化白瓷与定窑白瓷、永乐宣德时期的甜白瓷媲美,或称“建之粉定”,或谓“类永、宣之甜白”。其实,德化白瓷较之定窑白瓷、景德镇甜白瓷,不仅胎釉中的化学元素构成含量不同,而且外观上釉层更为纯净,胎与釉结合紧密坚致,色泽滋润明亮,工艺技术更臻成熟,摘取了中国白瓷的桂冠。
德化白瓷的烧制成功,除了当时的瓷工艺人能恰到好处地掌握火焰气氛外,与瓷土原料有着密切的关系:定窑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含助熔物质少,故瓷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而德化窑白瓷则是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瓷土处理极为精细,瓷土内氧化钾含量高达6%,再加上瓷土中含铁、钛等杂质较低,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而瓷胎滑润致密,洁白如玉,透光度特别好。由于胎质细白,加之氧化铁含量极低,氧化钾含量特高的纯白釉,焙烧时又采用中性气氛,德化窑白瓷釉色显得格外纯净,釉面晶莹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冻玉,美不胜收,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任何窑口的白瓷,一跃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
甜白瓷是在元代枢府器的基础上,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所创制的高白度瓷器。文献称其“白如凝脂、素犹积雪”。它的色调恬静柔润,在视觉上给人以“甜”的感觉,故称“甜白瓷”。永乐甜白瓷特征之一是釉质洁白,肥厚如脂,无棕眼,迎光透视,胎釉呈现肉红或粉红色;另一特点是在器物足边和折角积釉处,常闪烁着灰青的光泽,釉面偶然显现如同青、灰、白三色交织在一起的极淡的虾青色,甚为奇特。而宣德白釉器的釉面亦呈乳白色,施釉较厚,并且有密集的小橘皮棕眼。与之相比,德化白瓷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好,釉层较薄,但却有凝脂似玉之感,迎光透视,色泽光润明亮,晶莹剔透,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釉层均匀细腻、光滑洁净,无永、宣甜白瓷出现的灰暗、虾青杂色,更罕见橘皮棕眼。
此外,德化白瓷与釉面白中泛黄(俗称“米黄釉”)的漳窑瓷有着本质的区别:德化白瓷胎体致密,胎骨细腻洁白,胎与釉结合紧密,釉色纯净,透光性极其良好,即使是少数的中低温白瓷出现开片的现象,也显得十分温润细腻;而漳窑瓷胎体相对粗松,胎骨呈灰白或灰黄,胎与釉结合不甚坚实紧密,而且无一例外带有冰裂纹。再者,德化白瓷精雕细刻,刻划细腻,制作精细,更显得雅致、精巧,漳窑瓷受德化窑影响,在工艺、造刑、装饰等方面多与德化白瓷相近,略显粗拙。
德化白瓷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充分掌握原料的化学成分构成和完全控制烧成氛围,在烧成氛围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烧成产品瓷质相同,瓷色略有不同,又分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孩儿红等。
除此之外,明代德化白瓷的釉色也有白里泛青的现象。但与清代相比较而言:明代白釉泛青色同样很莹润,不似清代白釉泛青或青灰色那样光泽明亮:明代胎质多匀净坚细,胎一般较厚重,透亮度高,器足多坚密光滑,而清代胎体一般不那么匀净透亮,露胎处多有氧化浅红点,其底足多粘有沙粒,且胎体较薄;明代器型大多朴素大方,纹饰简练豪放,而清代器型较繁复,纹饰大多纤细繁琐。
2、器型丰富
明代德化窑不仅以“象牙白”瓷闻名世界,而且白瓷的器型十分丰富,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突破,品种繁多,制作精巧,造型丰富多彩,开创了工艺百花齐放的新时代。
综观明代德化白瓷,从形制上可分为雕塑人物、陈设供器和日用器皿等几大类型。
雕塑人物,又称瓷雕。德化瓷雕,始于宋,盛于元、明,在中国陶瓷史上久负盛名。元代,瓷塑佛像即已被选为宫廷贡品。作品用优质的白瓷制作成形态不一的神仙佛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古代名人高士等等德化瓷塑突出其优良的瓷质,以摒弃彩绘而追求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独具艺术风韵,在中国和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德化窑瓷塑以人物著称,瓷塑人物形象传神,衣纹简练,线条流畅,以其高超的雕塑技艺、独特的纯净莹润的釉质和典雅可爱的形体,在我国瓷塑艺苑中独树一帜。“象牙白”瓷塑人物是明代德化窑的代表作。用“象牙白”烧制的瓷塑,釉色特别滋润,质感性强,显得秀丽珍贵,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德化窑的瓷雕人物取材十分广泛,丰要有渡海观音、披坐观音、送子观音等各式瓷观音,以及如来、弥勒、罗汉、达摩、寿星、帝君、八仙、土地等神仙佛像。此外,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也被选作瓷雕创作的题材,其取材之广、品种之多,不胜枚举。
德化窑雕塑人物的制作技法有模制和捏塑两种。模制人物,主体部分模印制成,有的分前后两部分或上下两部分合模而成,其头或手单模另制,经加工修饰后再插入衔接构成整体。捏塑人物则是直接手捏,塑像形成后,带有明显的指纹痕迹。雕塑人物的内部大多用刀挖成空心。在丰体形成的基础上,细部的装饰(如罗汉的浓眉厚须、观音的宝相花和璎珞串珠等)多另行加工刻画而成。最具形象的是,一些塑像上唇留有小孔,待施釉烧成后,再粘接上真的胡须。施釉的部位有的足里外通体施釉,有的是外施满釉,里露胎,座底露胎部位常粘有沙粒。
3、装饰艺术精湛多样
德化陶瓷的装饰艺术十分精湛,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它在继承发扬刻花、划花和印花等传统的装饰技术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大量使用了堆花、贴花和刻写诗词美语等装饰技法,充分利用德化白瓷质地纯白、杂质少等特点,塑造出各种艺术品而不施任何彩料,成为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其装饰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如梅花、玉兰、荷花、八仙、龙凤等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1)刻划
系用竹签或篦笔等在器物湿坯上直接刻划出各种纹饰。纹样主要有松鹤、云龙、花鸟、兰花、竹石、牡丹等图案。上釉烧成后,形成釉下暗花,常见于盘、碟的内底或杯、炉、尊等的外壁。其花纹纤细,构图疏朗,手法轻快简练,自由豪放。
除一般花卉图案外,德化窑还常用铁刀或竹签在蘸好釉的器物上,刻上草书、行书或篆书的美好诗句来作装饰,诗赋文句的内容人多与器物用途相结合,如灯盏铭刻“舒眉六冬春”,香炉刻铭“一柱清香”、“风香流万里”、“烟飞古篆浮,香霭净玉堂”,杯刻“两人对酌山花开”、“寒夜客来茶当酒”、“醉倒南山人”,执壶刻铭“清泉吸满涧”、“江上引清风,山间吸明月”,瓶上刻“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等等。充分利用德化瓷胎釉本身洁白如玉的质地美,将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相结合,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素净高雅,颇具特色。
(2)印花
即刻有花样图案的模具与坯体一次性印压而成,脱模后,稍加修整粘合即成器物。花样、规格一致,简便快捷,能够大批量生产。印花纹饰有阳印和阴印两类,以阳印纹饰为主,纹样丰富多彩。宋代的印花装饰纹样有充满生机的各种花卉以及活灵活现的飞禽、游鱼等类。元代的印花装饰纹样,除继承前朝的各种纹饰之外,以莲花纹饰居多,并新增了“福”、“寿”、“福山寿海”、“金玉”等吉祥文字。明代印花在继承宋元时期印花技艺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纹饰大多仿古铜器的饕餮、夔龙、风鸟、蟠虺、八卦等等。
此种技法,多流行于仿青铜器造型的炉、簋、觚等器物卜。
(3)堆贴
堆贴,是德化白瓷普遍的一种传统装饰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堆花是用毛笔蘸泥浆,在器坯外表面按照一定的轮廓或脉络堆画成图案;而贴花足先用模具或捏塑,制成所需的花卉、铺首等部件,经修整以后,用泥浆粘贴丁已修好的器物胎体上。由于贴花纹饰较为清晰,堆花纹饰较模糊.因而在装饰时往往堆贴并用,先堆后贴或以贴补堆,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强。其流行纹饰有:梅花、玉兰、荷花、竹松、水仙、牡丹、铺首、八仙、龙鹤、小鹿等等。
德化白瓷纹饰装饰,大多采用堆贴技法,尤以炉、杯、洗、人物、罐、瓶等居多,堆贴花装饰与器物造型的巧妙配合,显示出德化窑装饰技艺的高超。如堆贴狮首、象头等双耳香炉、花瓶以及梅花罐,梅花椭形杯等。尤其是堆贴梅花椭形杯,其口沿外侈,外壁的一边贴有数朵盛开的梅花,枝叶挺拔,富有生机;一边贴梅枝及花萼,衬托着几片叶子;杯底有一梅花枝杆成架形附着,既起装饰作用,义当杯的足架;足架与杯底虽略有空隙,但却融为一体,显得朴实庄重。贴螭壶,壶体直筒状,小平口,子母盖,盖面贴拱身昂首螭为钮,壶腹中部饰结带两道,一只四爪螭贴壶壁,转首向外仰望,张口吐舌作流;另一螭头下俯,翘尾作鋬,姿态牛动,造型奇妙。双螭耳三兽足炉,炉肩部贴饰12个变形夔纹,近底周壁模印瓣形回纹,炉底承三兽面蹄足,通体施白釉,极为莹润,做工精细,造型既新颖又古朴典雅。螭龙烛台,烛台上端盘状,犹如一片盛开的荷叶,盘下圆柱连着分立的三兽面足,绕柱间堆贴蟠龙,通体施乳白釉,莹润细腻,造型奇特,为同时代窑口中所仅见。这一时期的堆贴装饰纹样与晶莹润泽的釉色,十分协调和谐,各种花卉塑造得生机勃勃,秀丽多姿。
苏志强圆满如意
(4)透雕
又称镂空,足将某一器物绘好图案后,再用利刀雕透成花纹的装饰手法之一。德化早在明代的博山熏炉、仿铜香炉、笔筒、花瓶等产品上就已采用。香炉主要用于盖上的花纹图案部分,所饰花草仪留线条,中间刻成空洞。博山香炉亦刻玲珑剔透的奇石,炉内烧香时,缕缕烟气从孔中冒出,缭绕升腾,香气四溢。笔筒整体以交叉花卉组成,除花、枝、叶外,全部镂空,成为明代象牙白瓷中的一种特色产品。清代以来,博山香炉、八卦香炉、狮子香炉等的装饰仍用透雕于法制作。
---------完美分割线----------
如对德化陶瓷作品有兴趣,可联系我们北京普通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呢北京哪能治白癜风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