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尾林窑白瓷胎釉的成分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www.kstejiao.com/

泉州市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以山地丘陵为主,为中国瓷都之一。毗邻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距今~年)。唐时期窑址留存至今,宋元时德化瓷业发展兴盛,明代白瓷达到发展高峰,享誉海内外。德化尾林窑位于德化县三班镇,年经省文物局批准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年由福建博物院、德化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联合组织进行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约平方米,共发现相互叠压打破的4条窑,涵盖斜坡式龙窑、分室龙窑和横室阶级窑三种窑型,发掘出土了从南宋至清早中期白瓷(含青白瓷,下同)、青花瓷等品类。瓷胎白而细腻,瓷釉玻化程度高。从出土器物来看,尾林窑主要烧制日用器,器型丰富,以粉盒、凹底盘、瓶为主,还有碗、盘、执壶等,以及少量其它器物。装饰工艺上印花、刻花、划花均有,釉面细润,温柔洁净,白度高,透光性强。

其中部分器物在华光礁一号、南海一号、宋代沉船上均有发现,本文仅对年尾林窑发掘出土器物中的白瓷(含青白瓷)标本进行分析研究。实验目的与仪器目前,国内诸多学者在无损检测分析陶瓷器方面已进行深入研究,该技术方法应用于古陶瓷产源研究的可行性已作确定,X荧光光谱仪已广泛应用于各大博物馆、研究机构的科技检测研究中.实验目的本次尾林窑考古发掘,对了解宋元时期的德化窑瓷器面貌有着极大的意义。检测样品主要来自尾林窑考古发掘地层,少量取自采集品,针对不同类型代表性器物进行抽样检测,对瓷器胎、釉的主要元素含量进行测定,探寻同一个窑址不同时代瓷器胎釉的变化规律。实验仪器本次检测使用的仪器为美国赛默费舍尔(Thermo-Fisher)公司生产的NitonXL3t型手持式便携X荧光光谱仪,信号采集模式为土壤模式,采集时间秒。

样品情况本次釉和胎检测样品共7种,分别为大盘51件、粉盒件、明代模制粉盒4件、瓶24件、凹底盘15件、支钉小碗48件和瓷土4件,其中釉检测样品共5种,分别为大盘31件、粉盒78件、瓶24件、凹底盘15件和支钉小碗48件,余为胎样品。上述这些样品,支圈正烧大盘、粉盒、瓶从中选取,凹底盘从中均有选择,大盘从中选择,支钉小碗为地表采集。由于多数标本瓷胎找不到足够有效检测面积,对胎的检测只选择了大盘、粉盒、明代模制粉盒(盖面纹样为模印)和窑址西面河边就近采集的瓷土进行检测。大盘敞口,部分为花口,斜腹,圈足。胎色灰白,胎质紧实而厚,不透光。釉色莹白,内满釉,外施釉至腹下部,聚釉处呈青绿色或湖蓝色,盘内箅划花卉、卷草、水波等纹样,具明显的宋代风格。

支钉正烧。“南海一号”出水较多此类大盘,口径大多在28厘米左右。粉盒子母口,盖底接口处及器底露胎,外满釉,外底平或内凹,对光透光)。盖面有花卉纹、鱼纹、凤纹等,盒底有多边形(八边形、十边形)、竖条纹等。腹径最大的盒子约为19厘米,大多数盒子约在10~15厘米之间。尾林窑出土最多的器型便是这类粉盒。瓶撇口直颈,曲肩,圆弧腹下收,圈足外展,整个瓶由口颈、肩腹、下腹、圈足4个部分分别制作,胎接而成,外满釉,肩腹部及圈足处为卷草纹、竖直纹、莲瓣纹、连珠纹等)。以上三类器物在“南海一号”中均有出现,参考沉船年代,这批器物应为南宋中晚期至元代,大盘分布在下层,且釉质釉色特征与粉盒和瓶差异较大,其年代应为最早。凹底盘敞口直腹,内底素面或戳印龙纹、花卉纹。釉色滋润,乳浊失透,内满釉、外施釉至器底,口沿刮釉,底心露胎。

由于胎薄底平,烧制中因冷热收缩,平底形成程度不等的内凹状。在一些厚胎的器物上,内凹的程度得到缓解,并且釉质肥厚,乳浊失透明显。与尾林窑相距不远的内坂窑,其此类器物,不仅釉质乳浊更为明显,器物胎体上较尾林窑相比显得更为厚重,底部均较平整。笔者认为,这类盘子釉质的乳浊状应与元代景德镇窑乳浊釉发展流行有关,虽然元代景德镇的卵白釉器物与元代德化窑的装烧方式上有异,其并无覆烧方式,但应存在德化窑工基于原有烧制技术上对当时流行元素进行吸收的可能。支钉小碗,撇口,弧腹,圈足。碗内壁有一道弦纹,胎质细腻,色偏黄,糯米质感。釉色略带奶黄。碗内底有3~5个泥点支钉痕,内满釉,外施釉至腹下部,圈足露胎。泥点支钉叠烧。该类器物胎体厚实,釉质温润,为明代德化窑常见的象牙白或猪油白。考古发掘过程中在Y1-2窑炉底部亦发现有此类碗,断烧年代为明代中期。

研究分析1.瓷釉分析图八是5类器物硅铝元素的散点图,图中可见明代特征明显的支钉小碗与瓶、粉盒及大盘这三种器物差别较大,而凹底盘在宋元和明代区间均有出现。图九综合Ca、K、Si三种元素,大盘和支钉小碗分布区域距离最远,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图一○是钾铝元素的散点图,与图八相比,宋元与明代器物的钾元素有显著变化,使支钉小碗和其他器物形成分属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从表一和图一一中显示的成份均值来看,明代支钉小碗的Al2O3在各类器物中含量最低,SiO2含量最高。宋元的釉为石灰釉,从其制作方法上看,釉的变化应也反映出胎的变化。瓷胎分析胎的检测样品分别为大盘20件,粉盒25件,明代模制粉盒4件,瓷土4件。

从硅铝含量分析看,大盘与粉盒、凹底盘、瓶等胎釉元素的含量来看,都在同个片区上分布,但与明代器物落点区分度高,区别明显。此外,瓷土经过筛、洗等方式进行加工,其过程对原成份含量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这种瓷土包含物在每一处的块面上并不一定均衡,故而在图一二、一三中,瓷土的Al、K元素指标略为分散,但Si元素从指标上看还是靠近大盘所在的区域,作为尾林窑较早年代的器物,与瓷土标本落点范围上更趋近一些。大盘和粉盒的SiO2含量分布既有重叠,亦有一定的区分性,而明代特征明显的模制粉盒,其分布则与宋元粉盒相距更远,Al2O3含量较低,高硅低铝特征更为明显,总体表明其与宋元器物胎成份差异性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ly/17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