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用蚝壳修筑的陵墓,是传说中的杨太后陵,村民称为“国母坟”
除了“奇石”,在官冲村还有一座让人凭吊崖门海战的“崖山祠”。崖山祠原名慈元殿,建于明成化五年(公元年),所在位置曾是年前南宋小朝廷崖山行宫国母殿的遗址,由流落在新会三江的宋皇赵氏后人出资建造,祭祀为宋朝尽节的杨太后。后奉敕改为全节庙,以表彰崖门海战壮烈牺牲的志士。以后历代多有修缮,年曾被日寇夷为废墟,直到年才在遗址上再次重建。
崖山祠现已被辟为“崖山史迹陈列馆”,祠内正中的慈元庙,又称全节庙、国母殿,是祭祀南宋末代小皇帝赵员的母亲杨太后的。里面供奉着杨太后与帝昺的塑像,四周则展示了她的生平事迹以及当年南逃以至灭亡的图片和史料。山门上“崖山祠”三个大字是明代著名理学家、享有“岭南一人”之称的陈白沙先生所书,两旁题有楹联:一代兴亡史,千秋节概风。慈元庙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三忠祠和义士祠。其中三忠祠是专门祭祀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的,原名“大忠祠”。
出崖山祠沿乡间公路继续前行不到1公里,路旁有个长安村,村头有座用蚝壳修筑的陵墓,这就是传说中的杨太后陵,村民称为“国母坟”。杨太后原是宋度宗的淑妃,谢太后签表降元后携二子南逃,端宗即位后被册封为皇太后,崖门海战得知帝员投海殉国后感到宋已无望,也跳海殉国,后被张世杰打捞起来草葬在这里。也许因为曾是元代所治之地,所以连块墓碑都不敢立。
如今太后陵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模样,除了墓面仅有一个类似竹笠般的石帽覆盖在中间外,没有其他任何装饰和标志。村民说,太后陵是绝对不能动的。它使我想起位于深圳赤湾的宋帝陵墓,传说当年帝昺随海潮漂至赤湾海面,后被人们打捞起来葬在赤湾南山,也是这么简单,所不同的就是多了一块墓碑,香火也旺盛许多,不像太后陵这么冷清。
位于太后陵西南的碗山又叫“皇帝碗山”,有唐代至北宋年间的古窑,如今仍存部分窑床,遗留有宋晚期龙泉窑、德化窑、斗宫窑等的碗碟碎片。
离崖山祠继续往南大约3公里就可来到崖门炮台。崖门炮台又名“镇崖台”,是紧扼银洲湖出海口的海防要地。当年宋元海战宋军曾在这里设有兵寨,元军夺取兵寨后从这里炮击宋军战船,阻断退路,唯有张世杰率16艘战船得以冲出崖门脱逃,而帝员等则被逼投海,上千艘战船沉于海底。明代天启年间,为防倭寇侵扰始筑炮台,并设沙村巡检司在此驻防,当时仅有一门大炮。清代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为防御英夷侵略,大规模地修筑沿海炮台,“镇崖台”就是其中最具规模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