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满故事的永春旧街

??

开篇语:

永春旧街到底有多少条,众说纷纭。这其中哪一条最早建,哪一条最繁荣,哪一条最有故事,哪一条影响最大,哪一条……不管哪一个问题,我们都给不出答案。

我们只知道永春的旧街有“海丝”起点“商贾辐辏”的五里街,有贯通闽南、中、北的要道爱门街,有至今依旧能见其全貌的三角街,还有仅有片断却铺满扎实脚印的黄坂街、剧头铺街、丁字街、塘溪街,和那仅存记忆却曾经车水马龙的的太平街,……

虽然,眼下,它们留给我们的各有不同,但它们一样名声在外,一样写满故事,一样记载着永春的历史,一样为海外游子们魂牵梦萦。

(一)

俯瞰三角街呈“丫”字形(林育华摄)

长盛不衰--三角街

蓬壶老街初见闻

蓬壶镇是永春中部的“历史文化名镇与商贸重镇”,最早建制于隋开皇9年(公元年),是著名的千年古镇。位于该镇中心位置的三角街是由往东北方向的“蓬苏路”、往南方向的“蓬达路”、往西北方向的“蓬锦路”三条街道汇集而成三叉口的街市。每条街约米,40多个店面,还有一道活水缓缓流过每一个铺面。

一个赶集的早晨,记者来到蓬壶三角街,在暖阳的照耀下,舒适地踱着步子,已看不到步履匆匆的忙碌身影,有的也只是闲庭信步的惬意。

曾经这里商贾云集,是连接永春及德化、大田、永安等地的商贸中心,誉响一方。在老一辈眼里,三角街几乎就代表蓬壶,是蓬壶作为晋江上游重要商贸集镇的标志。

虽然市场中心已经西迁很多年,但难能可贵的是沿街商铺依旧开门做着生意。扫帚、拖把、锅盖、蒸笼等日用杂品,斗笠、蓑衣、锄头、扁担等劳动工具,还有专门经营土纸、香烛、鞭炮这种城里近乎绝迹的店铺。突然,“嫁妆”字样映入眼帘,——农村的质朴或许就在这里有着记忆。在嫁女儿时送房、送车,动辄上亿陪嫁的今天,古朴的三角街依旧守护着床单、被套、枕巾、毯子这样的温馨嫁妆。

然而老街昔日繁华已然不再,几分冷清与沧桑一起镌刻在门口坚实的红砖柱上、墙面赤赤的木板上和古街商贩安闲的脸庞上。在蓬苏路的那家南音社里,我们甚至还能静静地坐听悠扬的南音,六位老人自弹自唱,他们自娱自乐,一圈驻足欣赏的行人有多少个与我们一样遗憾自己是匆匆过客。

在三角街开了三十多年店铺的林老板告诉我们,以前,每逢1日、11日、21日的墟日,老街上有无数流动的小摊,到处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多少年来,这里集散了大量的物资,如今留下的只是温馨的记忆。从保存完好的拱门、廊柱上,依稀还可见当年米店、布店、药店、百货店、洋货店等遗存。在这里,当年到底聚集了多少弹棉、裁缝、酿造、制作小点的手艺人?

样式风格有特色

三角街因该街整体近乎三角形而得名,这里的建筑是我省唯一的叉型布局的骑楼式建筑群,被誉为“民国时代闽南地区集镇建筑中最科学而美观的杰作”。

走在三角街中,环视四周,现存斑驳的房子均由石料、黄土、石灰、木材来建造,统一为三层骑楼式建筑,第三层有小阳台,高低适宜,店口避雨廊有方形砖柱支撑,门窗则随房主喜欢有中式、西洋式,这些中西融合的门窗,以及灰瓦白墙,拱门方柱,极富闽南特色。

当地老人林国雄介绍说,主街依地形和交通需要呈三叉形(丫字),三条街的出入口各通往一个方向,向南通往达埔镇的街道称为“蓬达路”,向东北通往苏坑镇的街道称为“蓬苏路”,向西北通往锦斗镇的街道称为“蓬锦路”。三条路口比街心稍高,寓含中库聚财之意。街道全长米,宽约10米;宽16尺、深54尺、高36尺、门前避雨廊宽8尺整齐壮美的间店面呈三道弧形,连片的黑瓦屋顶为历史承接了无数的雨雪风霜。“它是福建省少见的至今保存完好的旧街建筑之一。”

而先人的细心最让我们叹为观止。曾经,每一面街都开一道宽14尺的公巷,既便于通行又可以作消防准备。“一但遇有火情,可随时拆除公巷,阻断火种。”76岁的王皇恩告诉记者。曾经,门口的排水沟渠有1.5尺宽,沟中有来自桃溪流域东溪支流鸳鸯潭的活水缓缓流淌着。而每条街后还凿有一口水井,可做生活饮水又可用于防火救急。

上世纪50年代三角街(县档案馆/供图)

荒地沙滩建新街

谈起这条闻名遐迩的三角街,就不能不谈到陈国辉。

“时任兴化、泉州、永春、德化的警备司令、国民党军阀陈国辉为了巩固和发展武装势力,特别重视兴建永德公路、沿线桥梁以及各地集镇的街市。”《蓬壶镇姓氏志、地名志、名产志》一书记载,当时,陈国辉看中蓬壶双溪交汇处埔兜坂的双溪口有一片荒芜地和沙滩适宜建新街,就亲自请工程师设计好图纸,强迫命令蓬壶各姓族长、豪绅缴纳税款,摊派建店任务。

据林国雄老人介绍,以前蓬壶通往锦斗和德化有一条官道叫董前街,宽度只有1.5米。为了方便交通,促进贸易交流,年,陈国辉命令按图纸统一规格施工,年竣工启用,三角街成为联通锦斗和德化的交通要道,从此形成20世纪中后期蓬壶侨乡的经济、贸易、文化中心。

站在三角街的丁字路口,看着来来往往的商贩和顾客,望着这一群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群,虽然我们现在想像不出当时他们是如何用两年的时间来修建出如此巨大的建筑群,但是我们在感叹先人的伟大智慧的同时,也被他们的巧夺天工所折服。

爱吾庐与爱门街(梁白瑜摄)

同字形街--爱门街

千商云集

下洋爱门街(原属三都),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街道系同字形,中间建有土楼和小公园,东西两边有小商店数间。每逢圩日,附近各地的土特产都在这里交易。”《永春县志》记载。街道以一座房子为中心,合围而建,东路进西路出,形如“同”字。

这条由国民革命军保安第四旅旅长涂友情倡建的爱门街位于下洋镇涂山村的西北边陲,地处闽中往闽南驿路上,跨越大田、永春、德化三地。曾经,每日每日,挑夫们用肩挑手提将闽南、闽中、闽北的各式物品,运经这里再送北上陆路或南下水路。逢墟日,这条街更是永春、大田、德化三地的大集市。山货、手工艺品甚至一些海产都会在这个闻名四方的爱门街汇集。人们常用“千商汇集”来形容它的繁荣。

爱门街中心是建筑面积足有千平方米的爱吾庐,厚实的围墙内一幢方形砖柱、土墙、黑瓦、灰地板的两层小楼静立。而最让人惊诧的是它的二楼有四面回廊,宽阔且相通。老村支书涂奉德带记者环走,说:“四面围墙外都有大约十米宽的街道。”初建时,这里有48间店铺,前后各8间,两旁各16间,“经营什么的都有,杂货、餐饮、客栈、赌场、烟馆等等,应有尽有。”涂山村村支书涂炳章说,“往来的商旅都在这里休息。”当时的爱门街热闹到什么程度?《涂氏济阳族谱(续修)》之“爱文街市记”可见一斑:天下大利必归商,陶朱、猗顿所以富甲四海。藏懋、荣志既置地方于安全,又欲民生皆富足,于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倡设开张爱文街市,以通商贾,以利民人,将来千商云集,万宝朝宗,于此可为民阜物丰之地矣。

随着历史冲刷,眼下只有前面和右边还各有2间旧店铺,其他的都已拆除或翻新。

爱门街旧店铺(梁白瑜摄)

爱吾庐与它的主人

而那座独特的爱吾庐正是爱门街倡建人涂友情的房子。

“爱吾庐岁在丁丑”,在这栋小楼的二层厅堂正中有这样的字样,可见它建于年。爱吾庐,顾名思义,当为爱我的房舍。“只可惜,涂友情没来得及住进这房子,就死了。”涂奉德说。

涂友情,年出生于涂山村,年10月13日在大田城关被林青龙部刺杀身亡,时年46岁。只有46岁的涂友情却一生轰烈。“历任民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国民党德化县长,省保安第四旅旅长、省闽南盐运视察专员等职,国民党授予少将军衔。”据《大田县志》记载,年轻的涂友情自立山头,他的势力范围曾扩展到屏山、洞口、吴山一带。民国13年(即年),其部被收编为国民革命军,委以连长。后曾任德化县长,同年被驻闽部队委为营长,派驻漳州。之后受伤辞职回家乡续办民团。

“巧立名目,摊饷派粮,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邻乡群众深受其苦。”《大田县志》在“涂友情”条这样写,接着又说,“他接济过闽西南中共地下党多人;捐资创办济阳、屏山、涂山等几所重点小学,培育人才。”而鲜为人知的还有他与朱德的一段渊源。年,朱德率领工农红军路经屏山。涂友情主动与朱德联系,并派人当向导带朱德一行到福鼎;而朱德也送给涂友情几把步枪。

涂友情突然过世后,他那位双手使枪的传奇夫人苏玉英住进了爱吾庐,并独力统领起涂友情旧部。“少上私塾,略通文理。”《大田县志》载,苏玉英曾率部接受地下党的整编,成为永、德、大游击大队的一个中队,还参加了第一次解放大田县城。后反水,召集永安、德化、永春、大田、漳平等县匪徒二千多人,在漳平县新桥集会,经解放军围剿,一击即溃,各自逃生,苏玉英将残部拉回屏山。年2月,当地民兵配合剿匪部队全面清剿,苏玉英终被击毙,时年45岁。

如今,漂亮的小楼已经废置,到处可见杂物堆积,但它的厚重与威严却也同样随处可见。超过60公分厚的围墙上留有几处开口,向内一面约有半米宽,朝外一边只有5厘米。“这些是瞭望口和射击口,从里面打枪出去刚好,外面则打不进来。”该村村委会主任涂瑞波带记者寻到了隐秘的屋内暗道,“除了两旁公开的楼梯外,这里还有一个暗道,为的是遇有敌情可以及时撤退”。还有那四通的走廊足有2.5米宽,楼板特别牢固,它先用杉木铺就,后打上竹钉,再铺上用糯米和红糖煮熟后加入石灰而成的水泥。

黄坂街一角(黄昌盛摄)

冷清记忆--黄坂街

一都镇“黄坂街”位于营盘山脚下,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在这条约1公里长的古道上,曾经有政府机构“黄坂汛”、巡检司、盐管司,还有永春商会一都事务所、墟市、私塾、教堂等设施,这些足可见证黄坂街曾经的繁荣。

“一都位于泉州、三明、龙岩三市交界地。现在附近山上存有许多盘曲的‘跑马路’,传说是古时一都与大田、安溪等县民众、商人来往的交通要道。”老黄在该镇住了几十年,他说,清雍正十二年(年),为加强驻防,永春州在一都黄坂村设立“黄坂汛”。

“黄是汉升多谋略,坂非当阳少战场。”黄坂汛全称为“福建省陆路提标右厅驻防左营黄坂汛守府”,辖锦斗、曲斗二塘汛地防守。汛守府主持人称为“千把总”,人号之“总爷”。随着黄坂汛的设立,一些外来的官员、名士、商贾接踵而至,携眷定居或经商。他们在黄坂续建店铺且连缀成街道,时人称之为“黄坂街”。至此,原在东岳庙巡司衙的墟市也慢慢上迁至黄坂街。

到乾隆元年(年),永春知州杜昌丁建黄坂巡检司,驻弓兵18名。在古装电视剧才出现的“巡检司”一词,这样地出现在永春,让我们很好奇。为何在此设巡检司?巡检司有何功能?据万历《大明会典》载:“关津,巡检司提督盘诘之事,国初设制甚严。”可见关津、要冲之处才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地点,而它的主要职责是盘查过往行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等。在黄坂街设置巡检司,正说明其地处要道。历经嘉庆、道光年间,驻弓兵虽略有增减,却一直都保留这个机构。

“而黄坂街上最有影响力的两家是吴尊清和王顺。”一都中心小学老师黄昌盛说,吴尊清是个秀才,他曾经在黄坂街兴建溪尾楼,建铸鼎坊,产业很大。至今,一都还有‘黄坂、黄坂、吴家占半’的说法。”至于王顺,他是安徽人,到一都当盐管司爷,同时经营生意,“他成了街道上的‘示大’(闽南语,意为有威望的人),负责调解民事纠纷,很有势力。”

在民国初年,有传教士叶栋材来一都传教。他在吴家设教堂,吸收商人入会,做礼拜、听传道,并将私塾转化为育才学校,接收商人子弟入学。

可惜,曾经繁荣的黄板街却因一场战火而慢慢消失了。“民国初年,安溪县达德的‘乌款’及大田县谢洋阿补两股地方势力发生冲突,在黄坂街燃起了战火,战事相持一个多月。”黄昌盛介绍,而在战争中,殃及池鱼,黄板街遭遇大火焚烧。后来,还是叶栋材出面调停方得平息,但,黄坂街也渐少了往昔的风采了。

到20世纪80年代,永春至漳平的公路建成通车后,店铺开始迁至公路两边,黄坂古街彻底冷清了。

黄坂街上的古道幽暗而深邃,全由精美的溪石铺成,两旁都是土木结构的两层房屋,其中有些房子还保留着清朝时的样子。夹道相连的店铺屋檐紧挨,站在巷子里,仰望那道狭长的天空,仿佛还能见到往日的熙熙攘攘。

黄坂街小巷(黄昌盛摄)

来源:桃源乡讯记者梁白瑜林育华

(二)

背后荣光--太平街

东平镇太平街始建于年,当地人称之为“新街”,与曾经的官道“旧街”对称。历经20世纪90年代的规划大建设和最近几年的小城镇建设,曾经名气很大的太平街已经没有丝毫老街的痕迹了。不过,当记者走访该街时,却意外发现了隐藏在其背后的荣光。

消失的太平街

“从这里开始就是以前所说的太平街了。我们本地老百姓更常称之为店口街。”担任该镇个协主席多年的李锦义指着信用社门口的巷子说,“这条巷是后来才开通的。从这里往上多米就是民国时期的集市,那时街面宽12~13米,两旁密密麻麻的大概有几十口店面。”“何方”药店、“协裕”食杂、“振大”书店都曾是享誉一方的大商号,此外,染纸、碾米、酿酒、酱油坊、豆腐坊、打铁铺等等都曾在这条老街上留有身影留下记忆。

李锦义说,“何方”潘老板是个很特别的人,他既开药店又开棺材铺。当时人们常开玩笑问潘老板是希望自家药店的药灵还是不灵?灵呢,棺材铺没了生意;不灵呢,药店没了生意。真难啊。不过不管怎样,这号店影响之大大到为当地留下了一个土名“何方角”。而“协裕”食杂的生意甚至做了几代人,眼下他的后辈还在面目全新的太平街上做着祖传的食杂生意呢。

“如果是离开东平二十年以上的乡亲,一定会认不出现在的这条街了。”老李指着太平街西面楼房林立的“坑尾角落”说,“90年代以前这一片都是深田。50年代还曾被填平用于驻军。”

与“新街”太平街相望的是有多年历史的官道旧街。“从宋代开始这条道就是官道。”李锦义说。这条旧街因不当道而没有被开发重建,却也因此为后人留下了历史的影踪。

世德流光坊

世德流光坊

步入约一米宽的鹅卵石官道,一座古老的石牌坊跃现在眼前。“世德流光”四个大字赫然可见。听说这是整个泉州市仅存的两座这般规模的石坊之一。

建于年的这座淹没在寻常百姓房前屋后的花岗岩“世德流光坊”,高8.5米,宽3米。“这石坊是明朝万历年间,朝廷为旌表太仆寺卿李开芳、太常寺卿李开藻一家三代而建的。”正路过的一位村民指着已经看不清晰的牌坊上方的刻字说,“李开芳兄弟对国家贡献很大,才能得到皇帝嘉奖。”据悉,该石坊原本有三间五楼,单檐歇山顶加两坯,可惜现在已经不完整了。二楼有隶书“世德流光”,背面中书“天恩洊锡”(“洊”为连续之意,“锡”通“赐”)。据此看来,李氏兄弟定还曾获得过其他旌表。

为此,记者走访了曾经在县文化馆工作的退休老人李鸿恩。李鸿恩拿出一摞资料,仔细翻阅才知道原来李开芳、李开藻一家祖孙三代屡受天恩。李家三修《族谱·卷四》里载有诰敕十二轴,其中有十一轴属其祖孙三代。

“李阳初有两个儿子李应元、李应辰,应元传开芳、开芬兄弟俩,而开澡是应辰的儿子。孙辈有李曾震、曾琳。”李鸿恩说,“祖孙三代都做了很多好事,买粟赈灾、修桥造路、筑陂灌溉、兴办学堂等等,所以屡获朝廷表彰。原本,石坊顶层还有块上书‘恩荣’的圣旨牌,可惜已丢失。”

剧头铺街

岭上驿铺--剧头铺街

往昔的车水马龙

站在吾峰镇剧头铺街那株不知多少岁的老榕树下,一丝不解涌上心头:只容得摩托车经过的这条鹅卵石街,真的曾经车水马龙?“以前,这条街可热闹了。很多商旅会在这里打尖或住店。”记者的这丝不解,引来街上的老住户很多“声讨”。原来,这里曾是永春、德化、大田三县重要交通站点,南来北往的商人都会在这里歇歇脚,吃个点心,甚至过上一夜。《永春县志》载,“民国前期,往来于永、德、大的旅客、商贩皆步行,这里是客商中途重要的停歇点,客栈、饭店、点心摊生意兴隆。”据传,在唐朝,这条古街就得到开发,到宋朝已非常繁荣。

“三、四十年前,我挑着60多斤的番石榴,就是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到德化去做买卖。”80岁的张桂洋得意洋洋地谈起脚下的古街,“从这里到德化有两铺路,得走3个多小时。一个来回一趟买卖,赚个一块多。呵呵呵……”老人家的笑声在古老的鹅卵石上滑过,那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记忆。老张口中的两铺路到底有多远?据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驿传》:“今时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

据《闽书》载:“(永春)西有大剧、小剧二岭。州峻岭殊多,而是岭尤剧。”宋代(又说为明清时期)在大剧岭南麓设驿铺,故称“剧头铺”(又称“大剧铺”),常称铺街。祖祖辈辈居住在铺街的老裁缝施由鲤谈起这条古道有那么高的兴致:“以前这条街上有人开点心店、有人开旅店,我们家也是做一点小生意,到我这辈当上了裁缝。”老施还指点曾经的老街比现在窄了一米多,20世纪70年代才拓宽,整条街长约米,宽约2米左右,鹅卵石路面,两旁店铺为土木结构的小平屋或两层小阁楼。

随着元末明初五里街许港(又作“苦港”)日渐繁盛,甚至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之首站码头,铺街更加兴旺起来。“其实,以许港为起点的这条海上商道应称‘陶瓷之路’比较贴切,因为主要的出海商品是陶瓷,只是‘丝绸之路’有名在先,我们只好沿用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ly/123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