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云山,俗称“小戴云”,又名迎雪山,海拔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五高峰,也是戴云山脉的主峰,位于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
因山顶常年云雾缭绕,仿佛山峰戴着云冠,故而得名。《德化县志》这样介绍戴云山:“高逼霄汉,雄跨三十里,上常有云气覆之”。
13年和14年,曾两次抵达戴云山麓。因为时间仓促,未能登顶,只能仰望巍巍主峰。心中却对戴云巅峰的娉婷云影念念不忘。
▲14年戴云村的双彩虹
两年之后,重拾登山计划。
16年7月份,从戴云山矿泉水厂出发,凭着攻略资料和直觉行进。梯山架壑,历时七小时,最终赶在日落之前,登顶戴云山,撞见了绚丽的夕阳。
▲16年拍摄
17年8月份,从戴云寺出发,七里洋岔口迷路,途中遇暴雨,浓雾锁路,误闯莲花池沼泽湿地。山路狭小多石,几次趔趄摔倒。徒步十个小时,步行二十余公里后,再次登顶戴云巅峰。
▲17年拍摄
今年,是第三次徒步戴云山。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在年和年跨年之际,选择了之前未走过的第三条路线。装备也升级了,增加了新队员,全程重装徒步。
在我心中,已经把戴云山当作老友。这一次,算是深冬访友。
年12月31日
穿越丛林秘境
上午8点到泉州市区接了阿瓜和阿丽,9点半到达德化龙湖汽车站,与等候在此,专程从厦门赶过来的大侠会合。4人的登山队正式成立。
在德化县城补给粮草后马不停蹄地赶路。11点左右抵上涌镇,到了此行的第一站,杏仁古街。一头进,另一头出,走过两百多米长的古街。在镇上吃了当地的米粿和肉羹,又驱车两公里,到此次路线的起点,辉阳村。
▲杏仁古街
显然,已经有别的驴友在我们之前上山了,起点位置停了三四辆车。就地收整装备,分配负重。中午12点左右,开启了徒步戴云山的浩瀚征程。
▲出发前合影
▲前路雾蒙蒙
也许是太久没运动,刚登山的一个小时内,就头冒虚汗,上气不接下气。通过调整休息时间,状态才慢慢恢复。路上基本是10到20分钟休息一下。遇到极陡的坡,5分钟甚至不到,就要休息一次。
呼吸着山林里清新的空气,在蜿蜒的山路上缓缓移动着双腿。这一刻,远离了喧嚣,只剩下山林的呼啸、脚步声、拄杖声,还有喘息的声音。
山道两侧是连绵的树木,路上满是厚厚的落叶枯枝。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随着海拔抬升,穿越了自然植被的垂直变化。阔叶林静静枯荣,针叶林挺拔俊俏。戴云山迎客松更是抒臂迎宾,千姿百态。
▲矮灌木
木过桥、树干和山石上长满青苔。一路上雾影迷踪,林海松涛。偶尔看见地上有冰块,正在慢慢化开。山风吹在汗湿的身上,凉飕飕的。
登至海拔多米,阳光穿破浓雾,照进山林,洒下片片斑驳的光影,疏忽间又变成梦幻的光线。冬日的暖阳也照进我们心里。大家不约而同停下来,直呼“爽”,登山的疲乏,也随之消解了一些。
▲阳光穿破浓雾
▲进入核心区
不知道经过多少段临崖路,也不知道转过多少个急弯,登上了多少陡坡,在经过一座巨大的山体后,开始有了人声。早在我们之前登山的驴友们现身了。见登顶在望,大家面露喜色。路上的碎石多了起来。连续过了最后的四到五个Z字型的弯路后,下午5点左右,终于登顶戴云山,看到水泥牌上的“闽中屋脊,戴云山,米”之后,如释重负。
▲冲顶前的整顿
▲冲顶前的闭目眼神
不过,还没来得及庆祝,又开始为饮用水发愁了。冬天是枯水季,戴云山的溪流多数已经干涸。最后冲顶的几百米,曾看到山涧水流的痕迹,但都极细极小。上山途中看到过山泉,距离山顶又太远。
好在已经扎营在山顶的驴友要下山取水,刚好知道最近水源的位置。我跟大侠负责取水,阿丽和阿瓜负责安营扎寨,安排好后,还没来得及休息的我们,又开始分头行动。
带着水袋,拖着疲累的身躯,返回到海拔多米的位置,几乎是机械式地暴走。在一处长满草甸的地方,右转下山坡。如果不是经验丰富,一般人很难找到这处水源。
眼前并没有路,全是密密麻麻的树干。侧着身子穿过,或者用手和身体,拨开树木,闯出一条路来。潮湿的丛林,树干不足以支撑一个人的重量,都是一扶就倒,无法借力。全靠着登山杖,将下坡的惯性和重量释放掉。这过程中,大侠腿还抽了筋,一瘸一拐地前进。
▲密林遮路
带我们取水的驴友,身穿蓝衣,看着年纪比我们大,就叫他蓝衣哥吧。蓝衣哥来自福州,是个精力充沛的“强驴”,一路上总是冲在最前头。因为林子密,经常把我们甩在身后,没了人影。怕我们跟丢,蓝衣哥时不时地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大喊:“听得见我的声音吗,我在这里,跟上来”,循着蓝衣哥的声音,终于在两个山坡的汇集处,找到了甘冽的山泉。
▲蓝衣哥
取完水,天色已黑。把我们带到主路,告辞过后,体力充沛的蓝衣哥,又往山上冲去,冲到云深不知处。只留下我和大侠,瘫坐在草甸里,喘着粗气,吃着干粮,补充能量。
体力已透支,但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从海拔米到海拔米取水,错过了稍纵即逝的日落,只在最后冲锋的拐角位置,看到了一抹红彤彤的,蒙着雾纱的绚丽晚霞。
来回耗用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又回到山顶上。山顶上,除了我们,蓝衣哥一家三口,还有扎营在山坳处的另一波25人的登山团队。
▲跨年饭
当晚,用取来的山泉,做了驱寒的姜汤和跨年饭。四个人围坐一圈,喝着加过热的江小白,说自己的新年愿望。
我们都是登山的勇士,用这场特殊的仪式,犒劳自己,告别年。
因为旅途劳累,晚上10多,我们就早早地进入帐篷休息。
年1月1日
邂逅最美云海
戴云山新年的日出,并没有如约到来。早上起来,帐篷内外挂满露水,山顶笼罩在雾气里,白茫茫,什么也看不见。
8点多,雾气才慢慢散去。小规模的云海开始出现。露营在大格的驴友也都纷纷登到山顶,山顶很快就热闹起来。大家都忙着拍照,欢呼,喊各种口号,拍短视频,迎接新年的到来。
▲山顶人群
云海真是多变,没过多久,雾气又翻滚着重新袭来,遮蔽了远眺的视线。十分钟后,又突然消散。如此循环往复。
欢呼合影过后,人群逐渐下山。山顶上只剩下我们这些等着太阳出来,晒干帐篷的人。
11点多,出现了转机,太阳终于露脸。惊喜的是,山顶的雾气瞬间消弭得无影无踪,天空重现湛蓝。山顶以下的云海迅速聚拢,将峰头团团包围。
“好像在坐飞机啊”,有人大声疾呼。
只见云瀑倾泻,流云散落在诸峰之间。时而奔涌如潮,时而波平如镜。近处触手可及,远方海阔天高。云来雾去,变化莫测。
不远处的大戴云和九仙山,峰头若隐若现,成了浩瀚云海中的孤岛,宛若仙境,美不胜收。
唐人所诗:“戴云山顶白云齐,登顶方知世界低”,戴云高出万山巅,不正是这番景象吗。
▲九仙山
▲大戴云
壮观的云海,让人目不暇接。从东边冲到西边,又从南边跑到北边,我们在山顶上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12点多,这才意犹未尽地收拾装备,准备下山。回程选择了到黄井村的路线。路上阿丽带头唱起了歌,下山之路轻松欢快了许多。
3点50,下到村庄里,看到了茶园和梯田,阡陌相通,鸡犬之声相闻。总算回到人间。
下山后,鉴于此次戴云山徒步穿越中大家表现神勇,我们发明了各种奖项。阿丽全程最快,体力爆棚,获得了“登山第一名”。阿聪负责团建,全程为大家拍登山视频,获得“最佳队长”称号。大侠拍照角度新颖,照片出色,获得“最佳摄影师奖”。阿瓜则因为头巾造型和拍照姿势百变,获得了“最佳造型奖”。全部是口头表扬,互相称赞。
来回十四多公里,戴云山跨年之行圆满结束。
▲拔寨返程
▲下山剪影
人迹罕至的地方,充满着未知和神秘。戴云山常年云雾笼罩,此次并没看到日出,也未见着日落,却有幸探寻到戴云山丛林里的第三处秘境,目睹波澜壮阔的云海景观,也算不虚此行。
“为你惧怕的,定制可控的开端。去吧,去经历艰难。用收获的美景,为王者之心加冕”。因为迷恋戴云山的朝日和落霞,波澜壮阔的云海,因为喜欢置身巍峨山巅,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才会三登戴云。
▲返程风光
为了适应戴云山多变的天气,获得更好的露营体验,我们的户外装备逐年在升级。回顾三次戴云山之行,最难忘的总是登山的过程。每一次都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每一次都是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历练。
“无限风光在险峰”,要看到无限风光,自然要攀上险峰。“景有多美,路就有多难。既已上路,唯有前行。”
特别提示
戴云山为原始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4公顷,分为缓冲区、实验区和核心区,未开发,山势险峻,路窄、弯多、弯急。多数山路临崖而立,崎岖波折,需有熟悉地形的人的带领。徒步登山有风险,请谨慎前往,安全第一。
我是有底线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