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旅游景点大全魅力乡村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辖18个德化县城乡镇个村(社区),人口30.66万(年)。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7.3%,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占泉州市总量的51%。水电资源充足,全县拥有电站座,总装机容量24.77万千瓦,小水电装机容量位居全国前列,被授予“中国小水电之乡”荣誉称号。矿产资源丰富,拥有高岭土、煤炭、石灰石、泥煤、叶蜡石、金、铜、钨、锰等矿藏40多种,其中高岭土、铁矿石、石灰石远期储量均在亿吨以上,黄金储藏量20吨,位于全省前列。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中国十大主要陶瓷产区之一,年陶瓷产值40.81亿元,纳税2.20亿元,占全县纳税额的44.30%。年李鹏总理题词“德化名瓷,瓷国明珠”,年以来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和协会授予“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德化”等称号。“大城关”发展战略不断深入,城关建成区面积8.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17.77万人。科技工作成效明显,年以来连续三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荣誉称号。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每万人口上本科线人数连续五年位居泉州市首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连续保持全市前列。此外,卫生、计生、环保、民政等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戴云山又名迎雪山,主峰位于德化县境内,有“闽中屋脊”之称,海拔最高米。山上有许多国家保护的珍稀动植物。建于梁开平2年(公元年)的戴云寺。是我省历史悠久的古寺之一。省级自然保护区。九派发源,迎客松抒臂延宾。明人把它的风光景物概括为:“戴云秋”、“迎雪春潮”、“一柱撑空”、“七里盘谷”、“六朝真僧”、“石帽顶冠”、“风髻通玄”、“涧畔石英钟舟”、“天池洒雪”、,“石壁悬松”、“云中石厂”、“天外线泉”、“山西三鼓”、“岩东石钟”等十六胜景。南宋理学家朱熹、明代大学士张瑞图曾登临戴云,都留下墨宝。

千年樟树王,位于福建省德化县美湖乡小湖村旁边,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为全国樟树王之一。一九八三年九月,经省林业厅测量,树高二十八点零一米,胸围十六点七四米,冠幅东西三十0八米,南北三十九点九五米。至今依然是枝繁叶茂,长势喜人,被当地人称之为“神树”。

  相传唐代有两位避乱的秀才,路过美湖,一位姓章,一位姓林,走得精疲力尽,躺在樟树下休息,很快就睡着了。两人同时梦见一位身披树叶的老翁,站在他们面前,指点四句隐语:“两姓与我是同宗,巧迁机缘会一堂;来年同登龙虎榜,衣锦回乡济四方。”章与林醒来,身边并无他人,仍然是一丛参天樟树。章、林细想着两氏与我同宗,不正是取林字的木,加上章就是樟吗?肯定老翁就是樟树的化身。他们恭恭敬敬地向樟树拜了几拜,就不想走了,在樟树下建房屋定居。逢年过节向樟树摆供品敬奉,树周围有杂草就铲除,遇有山洪堵塞,及时疏通,碰到干旱就引水灌溉,年久日深,樟树生长自如。章、林白天劳动,夜间读书,大考之年果然双双得中进士。朝庭令报子登门报喜,报子把榜文贴在樟树上,即时,树叶吵吵地响,树干发出香味,一串串的白银,从树上掉下送给报子。章、林做官以后,为人民做了好事,当地人民为怀念他俩的恩德,就在他俩住处建庙纪念,称小尤庙。县志记载小尤庙时有段条文是:“宋绍定庚寅汀寇自尤岭来,忽皆遁去”。人谓神驱之法。后来人们把这丛樟树的自然生长规律说成:丰年则枝叶茂秀;荒年枯落,五谷无收,作为当地的卜年树。

  据林业部门负责人介绍,像樟树王这么高大的树,能够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全赖于它生长在溪边。潺潺的清流,正好为大樟树提供充足的水分。这棵樟树王,一天至少需要三吨半的水分,它的根系十分的庞大,源源不断地从四周汲取营养和水分。据溪对岸的农民说,他们在耕田时就经常碰到过樟树根,而那里距离樟树至少有六七十米。

龙门滩水库景区由龙门滩引水枢纽工程──人工湖和龙门峡谷组成,这个泉州市重点水利工程,如今成了德化县新近开发的水上乐园。轻盈盈的云,绿油油的树,不时嬉戏着碧粼粼的水,直看得人心头发痒,恨不得跃入水中,与碧波绿水亲近亲近,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是龙门滩水库区的灵魂,盈盈绿水如筋脉一般,将赋予生命活力的“血液”输送到龙门滩的每一个部位。这里的水,碧粼粼,绿盈盈,充满了母亲的温情,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景色宜人、静谧和谐的龙门滩库区,游人既可欣赏四周美丽的湖光山色,又能体味泛舟青山绿水间和湖边垂钓的怡然情趣,还可领略到“高峡出平湖”的气概,体会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畅快感觉,是、疗养的绝佳胜地。

  随意拣个双休日,呼朋唤友,相伴来到龙门滩。乘上快艇,沿湖畅游,心胸顿时为之开阔。尘缘之烦、俗世之扰,顿时融入那万顷碧波之中。快艇在平静的湖面上犁出两道白色的水花,欢快的笑语撒满湖面;两岸的青山绿树飞速地往后奔跑而去,来不及细看,来不及细想,只觉满目青翠,十分怡人。

  在龙门滩,最美丽的还要数那些散落在湖中的湖心小岛,还有众多的、伸入湖里与绿水肌肤相亲的半岛,这些岛屿,共同构筑了龙门滩的骨骼。幸运的话,游人还可一饱龙门泄洪的壮观场景,白花花的水从闸门里一泻而出,如千军万马冲出关口,那轰隆隆的声音,震耳欲聋,那浩浩荡荡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

大卿宫坐落于德化县南郊龙浔镇丁乾村,至今犹存南宋绍兴二十年(公元年)至明万历三十二年(年)历代德化知县捐建的寺庙石梁、石拱桥及题写碑记等史迹。由此可知大卿宫至少有多年的历史了,且很早就有名气,官府特别青睐。近年来,海内外信徒与慈善团体募资近万元,使“老态龙钟”的古宫观重焕青春,金碧辉煌,并辟为集宗教文化活动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场所,香火鼎盛,游人如云。

  大卿宫,一九八八年经德化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犹存南宋·绍兴二十年(年)至明·万历三十二年(年)历代德化知县捐建的寺庙石梁、石拱桥及题写碑记等史迹。近年重建,并修建沿溪环状公园,增假山喷水池、十二生肖惠安石雕及神话故事长雕栏等景观,目前为德化县道教协会驻地。宫内奉保生大帝吴夲,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人们以“摆大龟”供奉,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蔚为壮观。

“闽中第一漂”桃仙溪竹筏漂流,行程近7公里,历时约1个半小时。桃仙溪竹筏漂流,起源于南埕镇塔兜村,往东流入大樟溪,最后汇合进入闽江,沿溪两侧生态环境良好,风光秀丽,有众多的古树群,亚热带藤本植物,还有温泉。两岸的主要景点有天然小岛、情人树、古树群、五仙听雷、石狮潭、天平城古城址、桃花岛、调丁潭、三潭映月、迎客松、莲花台、湖内宫等。

  年7月,该溪开发了被誉为“闽中第一漂”的竹筏漂流旅游项目,漂流行程近7公里,起点在南埕村中州坂,终点在南埕与水0界处,历时约1个半小时。

陶瓷街,在瓷都德化,有一条飘着浓郁“瓷香”的特色街道,那就是位于龙鹏街的陶瓷街,这也是瓷都德化的窗口形象。该街汇集着德化县陶瓷精品,游客可在很短的时间内纵览瓷都陶瓷精粹,陶瓷玩家亦可在此随心所欲鉴赏各商家的品牌产品。

  各种产品琳琅满目,涉及日用陶瓷、传统雕塑工艺瓷、西洋工艺瓷、红壤陶等四大类近万个品种,是德化陶瓷产品“大观园”。

岱仙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位于德化县东部的水口和南埕两镇,总面积35平方公里。风景区以水口和南埕两镇的溪流为主线,将岱仙湖休闲区(涌口水库)、岱仙瀑观光区、漂流探险区和温泉度假区等四个区域贯穿成“一水带四区”的景观组合。

  岱仙湖休闲区位于德化县水口镇中心,船岛山、下狮山、背腰里内湖、大云山内湖、葫芦坑内湖、虎尾山农田,给岱仙湖自然风光增添无限魅力;龙山宫、无事亭、烈士纪念碑、古渡石碑更为岱仙湖人文风光增加无限价值。

  而沿着赤石溪逆水而上,便是岱仙瀑观光区,可观赏到“华东第一瀑”——岱仙双瀑。岱仙瀑布在水口镇湖坂村摘锦,发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经过山势雄伟的飞仙山峰,沿着

  米高的峭壁。

  瀑布分两股飞泻而下,东为岱仙瀑布,西为油漏瀑布。岱仙瀑布急流直下,声若雷鸣,气派非凡。油漏瀑布宽象一张镶在大石的银毯,阳光直射,恰似珠帘下垂。两处交相辉映,格外壮观。岱仙瀑布为我省最大的瀑布之一,全国少有。

  在南埕镇境内的漂流探险区和温泉度假区,人们可以选择惊险刺激的石龙溪橡皮艇漂流,也可以选择轻松惬意的桃仙溪竹筏漂流,还可以尽情享受舒适飘逸的汤坑温泉疗养。

屈斗宫古窑址位于德化县城关,年发掘,属宋元古窑址。东西宽米,南北长约米,有17间窑址,出土多件窑具和件较为完整的器物。其产品以纯净莹润的乳白色为特征,其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宋元时代瓷器的特点。古窑址的发现为判定东南亚出土的中国德化瓷器的窑口和断代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佐证,为研究海上“陶瓷之路”,陶器外销和宋元时期中外贸易友好往来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

石牛山位于德化县东部,主峰海拔米,因山上一石似牛而得名。传说与太上老君骑青牛在此显化有关;

  介绍:该山是个典型完整的放射状的火山塌陷盆地,这一中生代火山形成的山峰,构成丰富多姿、奇妙无穷的岩石山洞。加上人们赋予种种的神话传说,使这一自然景观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很多岩石上留有神奇的,有的直削悬立如碑坊,如城门,有的如笔架、如卧榻、如花朵、如飞凤等各种动物。这里洞群密布,大小多达一百多处,洞中有洞,迂回曲折。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永泰道人张自观、仙游道人肖朗瑞和闽清道人章朗庆曾在此斗魈魅。岩石上数十处的脚印、指印以及剑插石、铁砧石、洗剑泉、石面盆、演法自等遗迹。山麓的石壶古寺,始建于明崇帧庚辰年(O年),年兵乱中烧毁,近几年来已由侨胞、本县乡民集资修复。寺前有龙池,池内卧着石牛,在水中似沉似浮,形态逼真。石牛山还留有古代“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长生塔”、“石壶福地”、“洞天”、“大客台”和一些字迹模糊不清的摩崖诗刻和字刻;

九仙山风景区位于德化县西北部的赤水、上涌、大铭三地的交界处。年平均雾日、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均列全国第二位。山中有奇石怪洞等12胜景,风景区内有灵鹫岩、永安岩、莲花岩等7座岩寺;

唐寨位于德化县城郊大龙山,下为世科村。明·嘉靖三十六年(7年)县城筑城墙以前,与龙山二寨俱为附近乡民避兵之所。   民国十九年(年),民军徐飞龙扎兵于此,与国民党省军事特派员方声涛指挥的讨伐卢兴邦军对抗。当时寨有木栅二道,栅外有外壕,壕处散发铁蒺藜及竹签,并挖有半掩体交通壕及散兵坑。经持续三十天战斗,9月15日唐寨被讨卢军占领,徐飞龙败退,寨毁。

天花寨,在杨梅乡西乾村村部的后山。这座山高峻挺拔,山颠状似花,因山峰巅高人云霄,人们把它称为天花峰,这是这座山最早的名称。后来当地人在那山颠中心的小土墩上建一仙亭,供奉神仙,人们遂把这座山称为“天花亭”。民国元年(年),苏亿义军在天花亭建立大本营。同时鸠工兴建寨堡。该寨墙沿着山巅边沿落基,用乱石砌成,墙高5一10米,悬崖部位还来不及筑墙。寨内原建天花亭处扩建为义军大本营的指挥中心,名为中营,东、西、南、北均建营房,称为东营、西营、南营、北营,各营设指挥官,号为中营营长、东营营长……,整座寨可住一千余人。寨中有水井,在西南方向依天险之处放一寨门,作为出入的唯一通道,因此,天花亭被称为天花寨。民国二年(年)正月,义军会总苏亿在桂林战斗中不幸身中两弹,遂撤回大本营天花寨固守。天花寨四周尽是悬崖,唯独寨门前有一单人可以行走的小路可以进出,路外又是悬崖千丈的深渊,北洋军阀福建省都督派贾文祥率北军攻打天花寨,北军被义军扼守在险处打死了不少人。北军用机枪对准寨门扫射,但要在米外设火力点,不知打了多少子弹,寨门还是安然无恙。机枪一停北军就往寨门冲,义军拭目以待。当北军冲到寨外往寨门方向的转弯处时,义军一枪一个地把北军击毙滚下深渊。寨门在天然小山阻挡下,千挺机关枪也无济于事,义军在险要处选几个神-扼守,其他义军边训练、边建寨。数月后,北军死伤数百人还是无法接近寨门,就向省都督府求援,省府调大炮数门给贾文祥。义军在北洋军阀的大炮轰击下,营房惨遭破坏,人员亦有所伤亡,于同年的10月,连夜拔寨从东北面的悬崖-中离去。第二日,北军用大炮继续轰击天花寨,边炮击,边派敢死队乘着茫茫晨雾摸进寨门,冲进寨中,这时剩下的只是一座空寨。残酷的北军把所有营房烧成灰烬,宣称剿匪胜利,领功请赏去了。现在的天花寨寨墙完好,四周和寨中均是郁翳的林木。

据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很多和尚在九仙山鹫岭边筑寨练武,因此,当地的老百姓把和尚居住的山寨称为“和尚寨”,把寨西侧的一片沼泽地称作“和尚寨坂”。据《铭山周氏族谱》的有关记载,“和尚寨”和“和尚寨坂”的地名明代前就出现了。而今“和尚寨坂”已筑为池。   和尚寨就在林木茂密的鹫岭(九仙岭)边水池左边的山峰上,寨墙均为石砌,墙基完整无缺,基高为l一2.5米,呈椭圆形,寨内地面平坦,长23米,宽14米。这个古寨的选址具有独特之处,整座寨仅有北门可通行,东南是悬崖峭壁,西侧是沼泽泥潭,外人无法靠近。可是寨中偏在南端绝处放寨门,那是因古战略家“绝处逢生”的理论而立的,在临危时,一二百人可在南寨门化整为零,几分钟内遁入悬崖-之中,使敌人感到无踪无迹。该寨枕山依水而筑,东南方兀立在悬崖陡壁之上,西北侧寨外辟练武场。据史学工作者实地考察,此寨为宋元建筑物,很可能是元初。据传元兵杀泉州少林寺武僧时,部分武僧突围至德化,入九仙山筑寨防范,伺机东山再起。史学界认为该寨是武僧练武防范自卫之寨,也有人认为是少林武僧作为了望观察之场所,说法各有其理,但是否泉州少林寺武僧罹难沦落九仙山的活动场所,还待今后有关专家、史学工作者进一步提供证据。

大兴堡,俗称“大兴土楼”,巍然屹立在德化县三班镇三班村,距镇址后房街约一箭之遥,北枕大兴山之险,西南望天马山之雄,南以大云溪为襟带,东扼五德公路咽喉,系乡人、邑庠生、大富户郑展枢(公元—年)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年)端月所鼎建。堡民系硕杰郑氏族人,多从事农业和陶瓷业。   大兴堡大门坐西面东,为单檐歇山式之石木结构,建筑规模宏大。平面呈长方形。城墙东西最长为64.5米,南北最宽为56.96米,高l0.2米,上为歇山顶屋檐。全堡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城墙底部垒砌溪石,高达4.5米,宽达3.6米;上部运用传统的“大墙板”夯筑三合土墙(黄土、小沙石、石灰等),高5.7米,厚0.43米,四周开有40余个铳眼,眼口稍趋下倾,眼高0.72米,宽0.5米,可对外观察射击及通风采光。东、西辟有大拱门各一座。东门为正门,门楣上镌刻“大兴堡”三个端庄遒劲的楷体大字。门高2.7米,宽1.94米,深1.73米。西门为后门,略小,高2.5米,宽1.53米,深1.38米。城门用青条石(俗称“青沟石”)砌成,质坚光滑,石块嵌接处,天衣无缝,薄刃难入。原来每座城门均安装有内外二道四扇厚达12公分的木质门,外包铁皮。东门原有瓮城,民国中期,毁于匪。城门内有一条曲尺形石台阶可通城垣。东北、西南隅各有凸突的角楼一座,势如犄角,面积各约ll平方米,可各安置土炮一尊。战时可用交叉火力-城门,御敌于城外。

  堡内建筑布局对称严谨,轴线分明。以横贯东、西门的甬道为中轴线,沿中轴线有39.17米,宽5.25米,面积平方米的宽敞天井(俗称“深水埕”)。地面干砌鹅卵石,依道教教义组成各种几何图案,四周干砌砖石。天井两侧呈东西走向,在长各40米,宽各12米,高0.8米的边砌条石、内夯坚实的黄土的台基上,建有单檐庑殿式屋顶的0,两厢格式大体对称,北楼为尊,略高。上层屋脊两端有鸱尾,四条垂脊做翼状伸展,四角呈飞翠式。下用立柱和拱梁构成梁架,每两对梁架之间用枋檀之类的拱木将之相互牵搭起来,成“间”的主要横梁。每副梁架,立柱和横梁的交接处,逐层挑出斗拱,以承托屋顶的重量,并使梁的跨度减少,不但结构合理,且横跨如虹,达到高度的艺术效果。柱梁均用接榫锲合,不用铁钉、竹钉之类。飞檐斗拱,檐拱疏朗深邃,古朴浑厚,外有长廊。底层周围出檐回廊。每层进深两间,面阔l0至15间。上层中央为厅堂,其中北楼大厅坐北朝南,为议事司祭祀寿庆等大事之用,宽4.2米,深7.8米,可摆设六张“八仙桌”。南楼离地面高8.2米,北楼离地面高9米。每座楼东西两端均有木梯。两楼对峙,互相辉映,蔚为壮观。两楼四周排水沟道环绕,沟宽2.8米。

  环绕城垣四周架设双层骑楼。东、西两列骑楼长均为58.75米,南、北二列骑楼长均为51.1米。屋顶为硬山式。梁柱斗拱托瓦檐,木构组织简单壮硕。上层宽4.9米,下层宽5.9米。楼板今多毁坏,仅存梁架。

  全堡共有房间间。

  堡内西南、东北二处原有水井,与古堡同龄。60多年前,东北处一井因溺死过一婢女,遂用土石填塞。今存一井深丈许,水清澈,常年不涸,至今堡民仍饮用。

  大兴堡具有坚固、耐用、防风、防震、防洪等特点,在二百余年的漫长岁月里,曾经受了多次的-、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安然无恙。该堡壁垒森严,可供水屯粮驻兵,历史上曾配备有鸟铳、土炮,以硝药、生铁珠、碎铁片为弹药,这在古代是一种威力较大,射程较远,杀伤力较强的武器。相传,该堡在清代时还出过一员猛将,惯使一柄重近百斤,长七尺余的“关公刀”,神力无比,舞刀时如旋风,水泼不进,曾立马叱退犯境敌寇。由于大兴堡有一套较为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当年动荡不定的年代,曾起过一定的防寇、防盗、防匪,保境安民的作用。

  古堡屡经战火兵燹,饱阅人间沧桑。民国时期,土匪军阀连年混战,地方不靖,生灵涂炭。民国十一年(公元年),奎斗“民军”徐飞龙率部侵占该堡,自命“团长”,与地方军阀陈国辉旅交恶,连年厮杀,“城头变幻大王旗”。乡村遭受蹂躏,在熊熊火光中燃烧,道有饿殍,野有横尸,大兴堡是苦难历史的见证。民国十九年(公元年),陈国辉部队攻陷三班,扬言要血洗三班。经乡绅求情,交纳三万银元。陈旅如数收下银元后,乃封刀,但犹拆毁土堡护厝以示惩戒。民国二十一年(公元年),曾参加“淞沪抗战”的抗日义师十九路军路经三班,发布废除苛捐杂税令,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不人民居。群众箪食壶浆以迎,官兵却作价偿还犒劳。民国三十一年(公元年),郑氏族人重修大兴堡。一九四九年夏,-96军残部溃退窜人三班,抓丁派饷烧杀抢掠,大兴堡又添上累累伤痕。

  年11月,大兴堡迎来了解放的曙光。人民安居乐业,堡内居住人口最盛时,曾达四、五十户,三百余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繁荣,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堡内住户陆续迁出,另建新居。现有居住人口仅数十人。

  大兴堡充分显示了我县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工艺水平,至今犹为人们叹为观止,赞赏不已。年9月13日,德化县人民政府[]第号文颁布为县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山好汉据水泊替天行道,名扬天下;德化县桂阳乡有座太平寨,也曾显赫一时。太平寨是现存历史最古老、占地面积最大的、保存比较完整且还有人居住的古寨。   太平寨座落在离德化县城68公里的桂阳乡桂阳村米高的睡仙山上,明洪武元年(年)兴建,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十七年(年)四月,林桂峰继任太平寨寨主后,修葺山寨围墙50余丈,新建东西两座城门。明万历四十五年至清咸丰三年(—年),先后4次重修,基本形成现在方圆9多平方米、寨墙高1.8一15米、周长约多米的格局。

  太平寨雄踞睡仙山头,俯瞰德化县城入桂阳乡往水口镇大道,山寨四周险峻陡峭,自古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上,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太平寨是桂阳乡望族林氏聚族兴建的。据族谱记载,清代太平寨最盛时有房屋27座,内有林氏宗祠、祖厝、缙绅的藏书楼、店铺等,共65户近人。房屋依山形地势而筑,高低错落。寨内高墙壁垒森严,并掘有其深莫测的古井,泉水清冽。战时,全族人寨据守避乱,以擂木矢石迎敌,人人皆兵。在旧时兵荒马乱的年代,善良的林姓族民兴建这种带有军事防御性质的山寨,寄托他们祈求太平安宁的愿望,故命名为“太平寨”。

  寨的中央现存一座始建于明代、清初重建的两层0“名士楼”.庄严肃穆,里面供奉着林氏先祖神位,铭镌先祖的业绩,近年由族民筹资数万元修葺一新。平时大门紧闭,非有祭祀大典不轻易开启。

  明朝末,出生于名士楼的林鹏抟中举,官至山东武定州正堂。任内廉政爱民,深孚民望;衣锦还乡后,在今桂阳乡址建厝,后人因此称该地为“官厅洋”。

  太平寨的头一名进士是清康熙皇帝钦点的林模,他生于清顺治三年(6年),康熙五年(年)乡试中举;康熙十二年(年)癸丑科进士。曾协修《德化县志》,并率族人据寨抵御外患。后历任湖广兴宁(今湖南资兴县)知县、广东普宁知县。任内体恤民疾,兴利除弊,民以为“青天”……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欣逢太平盛世,历经多个春秋的太平寨,作为历史的产物,早已失去其军事意义,而其封闭式的生活环境也已不适于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今的古寨似乎冷清多了,不少寨民已告别世代栖居的山寨,移居山下或进城建家,但仍有16户人家近百人依旧留恋故土,守着祖业,不忍离去。

永嘉寨位于赤水镇西南部,双髻山南麓,海拔l米,明崇祯十六年(3年),永加村许岱二、许岱八联合易姓倡建,用于抗拒倭寇入侵和躲避匪乱。该寨石砌而成,规模宏大,寨墙内高平均2米多,外高平均2.5米,寨基宽3米多,东面长72米,南面长45米,西面长50.5米,北面长55米,建就不等边四方形大寨,建筑面积平方米,系德化县西部较大保存较完好的寨堡之一。寨东、北群城门各l座。东门为正门,北门外有古井一口,厚深多米,为寨内居民食用的水源。原寨中座西向东覆盖屋宇,寨四角安置土火炮四门,0“破四旧”时皆被毁没。南面寨墙有石阶可上,可供守寨乡勇观察敌情和在城墙四周行走。民国13年(年),“-”东路讨贼军团长许振光曾一度带兵住守该寨,并在该寨石墙上加筑土墙2米多高,四周置有枪眼、哨窗。后因失修,大部分土墙已倒塌。

“十一”长假,闲来无事,正值云龙谷景区开放,邀上几个亲朋好友,骑上摩托车探访云龙谷。

一路上,车流如虹,人流如织,都是想去一睹云龙谷芳颜的。

大约二十几分钟的车程,我们就到了国宝街,找个位置停好了车子,走过一座小桥,只见云龙溪清澈见底,清静悠然,几只小鸭悠闲地在水上飘着,水里映出雪白的影子,它们不时地把头栽进水里觅食,大半个身子钻入水中,后脚高高翘起,既灵活又轻巧。沿溪走着,左边种着一排杜鹃,待到明年春天,定是烂漫多姿,右边稻浪翻滚,黄灿灿的稻穗低垂着头,好一派丰收年景。几位农夫正忙着收稻,看着如云的游客,不时停下手中的活儿,坐在田埂边抽起旱烟,脸上洋溢着憨畅的笑容。

人流如云龙溪一样缓缓地流淌,拐了个弯,漫步在鹅卵石铺成的小径上,树荫浓密,几处人家依山傍水,房前屋后栽满各种果树,年轻人早已进城各自成家,留下老人们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我们渐入谷中,沿着栈道拾级而上。栈道边上绿树擎天,树丛浓密,山泉叮咚。脚下的云龙溪如一条玉带向远处延伸,时而轻缓流淌,静谧深沉,仿佛一位淑女,生怕游人们惊扰了她;时而白浪翻腾,好似骏马奔腾;时而遇拦坝,水流倾泻而下,形成一道水帘,溅起点点水珠,忽又飘起阵阵水雾,如一条轻纱挂于坝上。两岸青山如黛,山顶上云雾缭绕,如梦如幻。我们在这青山绿水间漫游,融入其中,顿觉身心舒畅,也感叹这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倘佯在青山绿水间,累了,坐在栈道旁的木椅上小憩,远望青山,细听身边一汪清泉,清泉从山间迸出,沿石壁细细流淌,晶莹剔透,清冽洁净。孩子禁不住拿出空矿泉水瓶小心汲取,递予大家品尝,真是清凉无比,沁人肺腑。

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情人潭,我们忍不住挽起裤管,在潭边戏水。水中鱼儿不时轻吻我们的小脚丫,水下的鹅卵石按摩着我们的脚掌,岸边的小草轻抚着我们的小腿,真是惬意极了。

在情人潭边上,几位工人在忙着铺设道路,修缮凉亭。看着天色已渐渐灰暗,路还很长,景亦美,可我们不得不折途而返。

云龙谷,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好地方。想要离开纷扰繁华世界,卸去往日烦忧,洗去心灵尘埃,净化身心,来云龙谷吧。

上寨村位于雷峰镇境内,因山路崎岖而不被人所识。近年来随着旅游热的兴起,一些人寻幽探踪至此,这里奇特的景观才渐渐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从城关出发驱车10多公里就到了雷峰镇,下车一问就知上寨村方向。驶上窄小的山路,路况越来越坏,然而车窗外的景色倒是迷人。悠悠远山、青青翠竹和着沁人心脾的田园香气扑面而来,令人一时忘记了旅途疲劳。爬上一座高高的大山,终于到了上寨村,一看里程表才知又走了22公里。

石鼓村位于浔中镇北部,由安卿、石鼓、大厝、茶仔林、相垵五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面积4.33平方公里,有8个村民小组,全村皆为曾姓村民。石鼓村地处城郊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米,气候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19℃,年降雨量—1毫米。

该村多年来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两大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目前,石鼓村是浔中镇食用菌种植、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境内有石笋寨,是我省仅存的两个石笋寨之一(另一个在武夷山风景区),石笋寨内有向天狮、下水狮和25平方米左右的石室,寨的半山还有两个大石洞。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在种植业、养殖业上,注重以科技为先导,无论在种植面积、养殖数量以及质量、产值上均有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也明显加强,经济发展较快,生活已基本实现小康。现有完全小学l所,村级卫生所1个,交通发达,通信便捷。

双芹村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东麓、雷峰镇北部,处于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之中,海拔米,距德化县城约40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0.07平方公里,人口人,分布在3个自然角落。双芹村民分为陈、周两姓,从外地迁居而来,至今有近年历史。双芹村的先民们依山而居,辛勤劳作,流传下一些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许多古老的传说。现存的星山洞、敲溪纸坊、马子里硫磺厂等多处遗址,见证了当年双芹村民冶炼、造纸、生产硫磺的历史。双芹经济以农、林为主。双芹生物资源丰富,国家级、省级的珍稀动植物品种繁多,有我国东南沿海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林,还有南方珍稀的红豆杉、长袍铁杉、福建柏等等。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俨然是一座天然的生物大观园,一个天然的大氧吧。

吾华——这一片被净化的山水,总是平静地伸开双臂将人们拥入怀中,让人忘却烦恼,品味抒情舒心的心境。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使德化县盖德乡吾华村日益焕发出迷人的风采。

福建省委机关革命遗址,位于水口镇昆坂村,年,在-顽固派大肆“围剿”革0据地时,为隐蔽积蓄力量,0福建省委从闽北转移到闽中,同年12月,闽中工委书记林大蕃及游击队20多人来到毛厝、坂里。年正月下旬至二月间,省委机关游击队陆续来到坂里。在坂里牛寮坑困狗形山上,盖起了18座竹棚,开了2个操场。

  省委机关转移到坂里后,在德化大溪、永雁和南安八都等地建立了几个据点,使闽北、闽东北、福州、永泰、大田及闽中地区的莆仙、晋南惠等根据地联结起来。这一时期,坂里村曾成为全省革命活动中心。省委机关在这里召开省委会议,进行整风文件学习,创办《顽强斗争者》刊物。游击队奇袭莆田县涵江交通银行所缴获的伪币,也是带到坂里,由省委分别发送给闽北、闽东北和福州等地区的地下党组织,还曾在这里用电台同0中央联系过一次。并组织毛厝、坂里村的群众进行抗丁、抗税的斗争。省委机关在坂里住了4个月,于年6月,才分3批转移到仙游东湖。

赞赏

长按







































儿童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名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hj/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