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德化八中苏瑞国我的教育情缘,终点

我的教育情缘,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苏瑞国

德化八中陈文森校长一行走访厦门校友一再邀约写点浔中中学的那些事儿,凭与文森的交往过程,为其敬业与创新精神所动,盛情难却,还是提起笔来,回忆往事,展望未来,与君共勉。

结缘浔中

我是年泉州师专毕业分配到浔中中学。当时的浔中中学还算“乡下”中学,对于一个走出“山门”的农村孩子能在城关的“乡下”任教也算是运气好,纯属意外的幸事。因与我同期毕业的还分配到自己的家乡,这应该感谢那个年代纯正的用人风气和自己学业的那点“底气”。

往事如烟

弹指一挥间,离开浔中中学将近30年,往事如烟,只能从记忆中捡起几片飘落的树叶,可惜的是当时那几棵大树业已不复存活下来了。

那座平屋。走进校园,首先映入你的眼帘的是坐落在校园中间的三座平屋。据说是部队的营房,虽然破落,但也齐整。它不仅是师生宿舍,也是教师办公场所,这是我入校的第一“居所”。

那片稻田。我的宿舍就在第三座平屋,打开窗户,向西望去是一片农田,春天看得见绿色的田野,夏天“听取蛙声一片”,秋天飘来阵阵稻香,偶尔可见“遍地英雄下夕烟”,时常觉得自己还未离开家乡……

那口古井。在校园中间有一口井,井水清爽甘甜,冬天还会冒出腾腾雾气。这口井不仅是学校的井,也是周边邻近居民的井,师生同饮一口井,邻居共用一口井,可谓是一口“和谐之井”……

那条溪流。走出校门,浐溪穿流而过,清澈见底,溪中沙土堆积了一个小岛,时常有“白鹭丝”在那驻足。我们常在溪边漫步,在溪中游泳,也曾到溪里捉鱼……但在平静的溪流中却发生一件令人痛心不已的事情。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班上一个学生在那口井洗饭盒时,还与我打过招呼,过了不久,同学报告他去溪里游泳没上来了,我马上招呼几位老师下溪寻找,打捞上来,已没有生还的迹象,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了。家长赶来认领,没有任何责难,还说是孩子自己不小心,多么纯朴的农民兄弟啊!假如在当下那种景况则是不堪想象……

那些学生。刚走出校门,又走上讲坛的我,还让我直接教高中语文,确实难以胜任,书教得不好,但由于与学生年龄相仿,却与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还常有往来。教完这届,高中停办,我便转到初中,心想再也不能误人子弟,潜心教学,独创了“单元教学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任教班级中考成绩还超越了一中。我一个预备党员居然被评为优秀党员,意外地提拔为学校中层干部。后来的几届同学也时常有联络,有一次同学聚会,我因在外出差无法亲临现场,还要手机视频见面,那一张张鲜活的脸庞时常浮现……师生的情谊,不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是“校内是师生,校外是兄弟”,学生才是老师最宝贵的财富!

那群同事。有时会为了“之乎者也”争得眼红耳赤,有时也会在酒桌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特别是那些住校的同事,经常到他们“家”蹭饭,小酌几杯,其乐融融,在陋室里留下了真情。情谊如酒,时间越长,回味越醇。记得有一次生病了,同事端上热腾腾的“淮山汤”,至今还能体味到那份余温……

不久前重返原来的浔中中学,已面目全非,再也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了。“师生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庆幸迁址八中,至少仍然可见那条溪流,因为浔中中学校门口的溪流已被林立的高楼和横穿的街道隔绝了。

时事变迁

离开浔中中学,只在三中短暂停留一年,随后便转行从事行政工作,但始终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初到乡镇工作,正值教育“两基”验收攻坚阶段,我又分管教育,时常在学校里奔波,自然浮出水面,进入领导视野,才能得以提拔重用。担任乡镇主要领导,每到所辖区域,走遍所有学校,力所能及为学校排忧解难,与校长老师结下深厚友谊。在任期间还亲自撰写了《反思现行素质教育》等文章。

离开教育,又重返校园。20年到厦门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应聘,终点又回到起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回望走过的历程,始终还是认为从事教育事业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教育思绪

当前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确实令人堪忧。家长越位。事事包办,结果适得其反,是对孩子最大的误导;老师让位。不敢管教,“跪着的老师永远教不出站起来的学生”,是教育的最大悲哀;学生错位。抱怨学习,责怪父母,报复社会,是对自己未来最大的伤害;社会缺位。长期封闭式的应试教育,学校与社会隔离,是对学生兴趣爱好、创造力最大的扼杀。教育“不是把水灌满,而是把火点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古训。“要么读书,要么旅行,总有一个灵魂在路上”。

“地球是圆的,风水轮流转”。五百年前我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号称“东方巨人”;之后,我们被叫作“东亚病夫”;现在是否可以用“东方畸人”来形容。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造成这种扭曲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中国教育出现偏差,国外教育同样也面临问题。曾有一位教育学者预言:“谁能找到中西合壁的教育路径,谁就能站在教育的顶峰”。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同样也要构建人类教育的共同体。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人,用西方创新性思维培养人,未来完美的教育就指日可待!

苏瑞国,年0月出生,.8~99.7任浔中中学教师、班主任、年段长、教务处副主任,99.8~.7任德化三中教导主任,.8~.2任县委宣传部理论科长、办公室主任,.3~.8任国宝乡副书记兼组织委员,.9~.0钎杨梅乡党委书记,.~8.0任上涌镇党委书记,8.~20.0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广电局长,20.至今任厦门大学文创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兼职教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hj/9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