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德化月记窑年窑火不熄

▲一名工匠对一个茶壶壶身精雕细琢。

在中国的三大瓷都中,福建省泉州市的德化县占有一席之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产瓷区之一,从西周至今的多年时间里,德化的窑火就从未间断。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瓷就伴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月记窑。

据相关资料显示,迄今为止德化境内发现的历代瓷窑古遗址多达多处,其中大部分是“龙窑”,这种窑依山势倾斜砌筑,头下尾上,如龙胜蛇,因故而得名。龙窑窑体由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组成,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窑尾放烟囱,窑室为阶梯状,每级两边设对称排列的投柴孔,隔数级放一窑门方便装出瓷。

▲月记窑窑尾堆放的木柴,是由人工一根跟劈开的,晒在阳光下,等待烧窑时取用。

龙窑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瓷方法,木材是烧窑的主要材料。上世纪80年代,德化开始倡导“以电代柴”,现代化的窑炉开始盛行,烧柴的龙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在德化境内还可烧制瓷器的龙窑仅存三座,其中,位于三班镇蔡径村的月记窑历史最为悠久,也是至今还在沿用着柴烧的古老烧磁方法的龙窑。多年来,月记窑窑火不熄,被称为德化千年柴烧窑炉的“活化石”,也是现代研究中国古法烧制窑的重要样本。

▲这是德化用以制作瓷器的优质白瓷土。

在三班镇蔡径村的一处小山坡上,古老的月记窑有些破败和落寞地卧立着,月记窑共有33阶梯,长约33米,有7个门,可供装窑、出窑之用,窑身两边各分布着33个窑目,是添加柴火的地方,靠着柴火,窑炉可烧至℃高温。在老窑旁,一把把刚刚做好的茶壶晒在阳光下,茶壶的新鲜的光泽与月记窑的古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工匠们不紧不慢地保持着制着坯、上着上釉、抽着烟、装着窑。和古时一样,这些终日与瓷器为伴的工匠们传承着他们祖辈流传下来的做瓷技艺,似乎市场上日渐炒热的昂贵陶瓷与他们并无太大的关系,他们以专注保证着月记窑多年的品质不改。

▲一名老人在挥斧劈柴,随着烧窑的电气化,劈柴这活只有老人还愿意干。

▲工匠将白瓷泥浆灌入木质的模具中。

▲一道光线照射在一个木盆上盛满的白瓷泥浆上。

▲工匠们在作坊内制作茶壶。

▲一名工匠把刚做好的茶壶嘴堆放在一起。

▲一名老工匠把泥浆灌入模具中,等水分被重力挤压,一个个漂亮的瓷器雏形便会显露出来。

▲一名工匠从模具中取出成型的瓷器。

▲一名工匠挑着满满一担做陶瓷剩余的泥土,这些泥土将重新进行利用。

▲做好的茶壶壶身整齐划一地排着队,在阳光下晾晒,晒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装窑烧制了。

▲一名工匠扛着新茶壶向月记窑走去。

▲月记窑内部,一级级的土楼梯。

▲工匠在月记窑的内部搬运待烧的茶壶。

▲工匠在月记窑中装窑。

▲一名工匠在月记窑外忙碌。

▲一名工匠在整理烧窑时用来装茶壶的瓷盆,这种瓷盆可以保证明火不直接烤烧瓷器,也避免了瓷器之间挤压变形。

▲一名工匠在装窑,瓷盆中装满了要进行烧制的新瓷器。

▲两名年轻的瓷器手艺人在用月记窑的一处工作室里制作瓷器。

▲瓷器商人在观看两尊刚刚制作完成的德化瓷佛像。

▲当地有名的制陶人董大师。

▲在月记窑的一处瓷器工作室中摆放着的德化瓷成品。

▲一名制瓷人在用月记窑烧制的瓷器泡茶款待客人。

▲一些被废弃的制瓷工具躺着草垛间。

▲在德化瓷器博物馆内摆放的德化瓷文物。

如今像月记窑这样的柴烧龙窑因工艺复杂、费劲费时、建造成本高、出产量低诸多原因二面临窘迫境地,这一古老的建造工艺也濒临失传。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作为手工技艺类项目正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而作为德化龙窑的“活化石”的月记窑也备受重视,作为特色文化遗产的项目进入保护名单。

来源:忽如远行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hj/8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