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德化人社推出系列文章,介绍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德化人社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德化人社事业发展成就之劳动仲裁篇。
1
创新“五个三”机制全面提升仲裁水平近年来,德化县人社局通过创新“五个三”工作机制,强化优质服务理念,不断提升仲裁质效,促进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快援、快调、快审、快结、快执”,有效化解劳资纠纷,维护了社会安定稳定。一、抓好“三个结合”,普法先行建预防(一)普法工作与走访培训相结合。局领导班子成员、各股室(中心)负责人带队深入企业了解用工情况和开展普法宣传,引导企业规范用工,不断提高劳动者和企业主的法律意识。近年来,共走访企业多家,发放普法宣传资料份。定期举办“规范企业劳动用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培训班和德化企业家厦大研修班,提高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企业经营者的法律常识和实务操作能力。近年来,先后开展培训班、研修班23次,培训人次。开展“送法下企”宣传活动(二)普法工作与仲裁办案相结合。将法制宣传贯穿于仲裁办案全过程,在立案审理过程中不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同时,开展仲裁庭开放日活动,邀请企业家或管理人员,劳动者、大学生走进仲裁庭,通过现场观摩、旁听案件庭审、与办案人员互动交流、现场释疑等形式,以案释法,不断增强普法的实效性。目前,共开展仲裁庭开放日32次,有人走进仲裁庭旁听仲裁案件审理。(三)普法工作与专栏公示相结合。在社区、工业园区等人群较集聚的地方建设“就业便民点”,开辟普法宣传专栏,定期更新劳动保障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同时,依托德化网开辟人力资源平台,设立“劳资纠纷”公示栏,及时公示仲裁案件受理立案情况、欠薪企业名单等信息,并加强与法院部门的信息互通,对因拖欠工人工资被纳入失信执行名单的企业,“发现一家曝光一家”,有力震慑欠薪行为。目前,已曝光列入“黑名单”企业13家。二、构建“三大体系”,纠纷优先用调解(一)构建“纵向联调”工作体系。建立完善县、18个乡镇、个村(居)、32家国有企业、87家大中型非公企业、陶瓷同业公会、电商协会、水电水利协会、矿产同业公会、旅游协会等领域调委会网络体系及相关配套设施,形成立体式“纵向联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网络,实现关口前移、服务下移,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截止目前,德化县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劳动争议纠纷件,有效地发挥了人民调解在化解劳动争议方面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二)构建“横向联调”工作体系。借助县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这个平台,主动加强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协同联动,探索建立“三家合调”的劳资纠纷调解工作体系,发挥仲裁委员会成员单位整体作用,采取部门联动方式,进行第三方调解,发挥大调解资源优势,有效解决劳动争议调解力量不足的问题,极大地拓宽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调解渠道。联合县瓷都调委会开展调解协议仲裁审查确认活动(三)构建“全程连调”工作体系。坚持“不调不裁,先调后裁”的原则,将调解贯穿案件处理全过程,构建案前、案中、庭前、裁前和案后全程连续调解工作体系,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达成调解的机会,使大部分案件“变裁为调”。年以来,案前成功调解48件、庭前成功调解(含撤诉)件、裁前成功调解39件,仲裁案件调解率达91.11%,既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又提高仲裁工作的满意率。三、促进“三个一体”,劳动争议重衔接(一)援裁衔接一体化。成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站,对符合法律援助的群众,通过《法律援助告知书》引导向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申请司法援助,申请获批后劳动者可获得咨询、代拟法律文书、代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等免费服务,有效降低了维权成本。年以来,仲裁院共立案件,其中援助件,援助率达84.65%。(二)调裁衔接一体化。遵循重调慎裁的原则,引导争议当事人在企业调委会或基层调解中心先行协商,采取案前约调、预约调解等形式多方磋商,同时定期与基层调解组织进行沟通交流,重点加强对重大纠纷案件的指导,使其尽快达成调解意向,缓解劳资冲突,减少当事人讼累,提高调解协议执行力。(三)裁审衔接一体化。与法院联合制定出台《关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诉前保全、执行等工作衔接办法》,解决用人单位在发生劳动争议时,隐藏、转移、毁损证据和财产,致使调解、仲裁、保全、执行难以进行的难题。同时与法院共享裁审资源,互听开庭程序、通报特殊案件、会商复杂案件,共商减少裁审差异之法,切实提高仲裁权威。年以来,到法院申请劳动争议诉前保全案件11起,移送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案件起,有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四、立足“三个率先”,仲裁工作创特色(一)在全省率先推行监察、仲裁衔接机制。制定出台《德化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衔接机制》,通过建立监察仲裁首问告知制,协作办案制、疑难案件研讨制、信息共享制、联动处理制,进一步优化办案流程明确劳动仲裁优先受理案件范围12项和劳动监察优先受理案件范围5项,协调劳动监察部门提前介入集体争议案件的调处,确保快速立案、全速调解、妥善处理,及时解决劳动者的合法诉求。(二)在全省率先建立“仲裁审查确认”工作机制。出台《关于规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协议仲裁审查确认程序的实施意见》,明确仲裁审查确认程序规则18项,经仲裁审查确认后的调解协议将直接具备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对劳动人事争议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可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调解协议审查确认一般期限为5天,案情复杂的可延至10天。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期限由60天缩短为10天,实现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快援、快调、快审、快结”。机制建立以来,以该模式成功调处劳动争议案件8件,涉及54人,涉及金额68.97万元。“流动仲裁庭”深入企业调解劳动纠纷(三)在全市率先建立“流动仲裁庭”便民机制。出台《关于劳动争议流动仲裁庭实施意见的通知》,把仲裁庭“关口前移”,设立在“企业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建立“上门咨询、上门调解、上门仲裁”一体化劳动争议调处服务机制,帮助当事人就地就近维权,切实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通过典型案例在基层开庭,实现了“庭理一案,警示一片”的效果,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形象生动地传送至基层,起到以点带面的普法作用。截至目前“流动仲裁庭”已派出两组、10人次深入工业区现场,成功化解劳动纠纷3起,涉案金额26.5万元。五、坚持“三个到位”,优质服务促和谐(一)仲裁风险防范到位。一方面,为保护正常的仲裁程序和第三人、集体或国家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仲裁公信力和权威性,我局率先在全省探索建立“三个机制、三重审查、三方监督”防范虚假仲裁工作法,进一步提高识别审查能力。目前已处理劳动人事争议虚假仲裁案件12起,涉及人数人,涉及金额.03万元。另一方面,针对部分劳动人事争议多发和同一争议频发的企事业单位,按照早预防、早发现、早整改的原则,提前制发仲裁建议书,提出整改意见,督促违法单位改进用工管理,提高企事业单位依法用工水平。目前共向26家企业作出仲裁建议书,有效预防和减少了争议的发生。(二)仲裁案后答疑到位。对于当事人存疑的案件,由首席仲裁员负责跟踪答疑,认真解析其中的法律问题,减少当事人因误读法律而产生的质疑。截止目前共妥善处理案后答疑59次,均得到了双方当事人的认可,大大减少了信访投诉的发生。(三)仲裁期满回访到位。一方面,由仲裁员主动对申请执行的案件进行跟踪回访后期执行情况,并登记在册,在涉及异地执行等难以执行的案件时,加强与人民法院的沟通和对接,力求裁执一致。截止目前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起,已执行完毕起,16起正在执行过程中,满意率达91%。另一方面,由仲裁委牵头分组对上年度已办结的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中随机抽取并进行电话回访。回访的内容包括仲裁员办案是否公正、廉洁、对仲裁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同时,对回访过程中有疑问的当事人做了耐心细致地答疑。目前已回访案件83件,回访当事人、代理人共人次,满意率%。图文:苏振均
编辑:林恩茂
审核:陈秋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