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历经30年,从最初少数人“观览名山大川”到如今“全民常态化休闲、自驾游取代团队游成为绝对主力、各类旅游项目百花齐放”,县域旅游的新常态已经悄然发生,并改变着县域旅游的发展格局。面对旅游新常态带来的新形势、新挑战,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正酝酿着一场学界的理论更新。驱动和影响县域旅游发展的因素,从单一到多元,逐渐在集中在“产品、产业、营销、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五个要素。
以婺源为例,通过一个品牌开创出“最美乡村”的美好时代,以品牌塑造和产品重塑打造成首个国家乡村旅游度假试验区。再以安吉为例,通过一个平台引领一种创新,在品牌塑造基础上,进行项目拉动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婺源和安吉县域旅游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五力模型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五力模型”,就是把包括需求、交通、供给和市场营销等所有要素都集中于一个有效的框架内,成为旅游接待的载体,同时也是建立旅游者所需要的旅游吸引物和服务设施的所在地。“五力模型”契合了旅游目的地发展所需要素,同时统筹协调了五个方面的关系,形成一个动力互送的关联机制,可以说“五力模型”无疑成为旅游目的地发展分析的新工具,新选择。这五大要素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统一于一个相对空间中,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发展,从整体上引导旅游目的地创新发展。
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在《德化县旅游发展总体策划》方案编制中,以“五力模型”为理论方法依据,对德化县旅游发展进行重新解读和评价,找准德化旅游的着力点,重构县域旅游目的地,为德化旅游如何实现创新提升寻找出路。
产品吸引力
目的地竞争的核心,创意+体验,
常态化更新,以人气换财气
产品是目的地旅游竞争的关键,提供了目的地延伸创新发展空间。利用资源打造产品,形成产品吸引力,为形成产业竞争力和营销引爆力奠定基础。然而市场的需求在变,旅游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产品更新的频繁和精准化要求。
首先通过分析目的地资源的现状,得出目的地资源开发导向。结合地方现有旅游产品现状,利用市场化的需求导向,专注于地方核心特色资源,提出统领产品体系发展的鲜明新颖的口号,通过口号深化,对核心特色资源进行深度产品规划和策划,丰富完善主题口号,打造完整创意性的产品策划体系,形成地方产品吸引力。
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已出现雏形,亟需市场整合。围绕德化陶瓷文化、戴云山水、美丽乡村三大资源卖点,打造“瓷画山水、瓷城意韵、瓷实生活”等五大产品体系,重新整合德化旅游产品,面向市场受众需求,形成组合拳。
产业拉动力
增量与提质并重,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持续动力
产业发展能产生持续的拉力,带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相对规模的产业是目的地旅游发展的支撑力量。依托产业基础,寻找旅游产业创新提升的发力点,构建富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与相关产业形成合力,将产业竞争力转化为旅游产业的吸引力。
产业层面上,目的地应充分挖掘地方产业发展潜力,通过产业发展比重和产业发展需求分析,结合目的地市场发展需要,通过农旅融合、产旅融合和城旅融合方式,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培育新业态,形成多产业融合互动的一体发展局面。
德化的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陶瓷产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使命。将旅游与陶瓷产业相结合,实现德化产业的提质增效。一方面,通过旅游功能的置入,将德化陶瓷产业从单一的生产加工环节,向上下游延展,重点发展陶瓷文化创意、陶瓷商贸购物两类业态,对于有条件的陶瓷企业,鼓励在自身工厂未充分利用的用地条件下,进行文创+休闲消费的业态提升,融入城市休闲业态体系中,实现传统工业用地的土地升值。
营销引爆力
重塑旅游形象,
实现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
对于区域旅游目的地来说,营销不是单一项目的知名度推广,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旅游价值观的传播,是产品推广和形成产品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营销成为目的地吸引游客和打造目的地品牌的关键。在制定营销战略中,应明确分析出目的地产品构成和产品现状,找准营销着力点,使营销成为目的地迅速发展的拉引力量。
营销层面上,结合地方资源和文化内涵,提出和产品口号互通的营销方略,营销结合地方产品、产业和具体细分市场,进行创意性、主题化和针对性的营销口号和方案。营销应简单明了直接性反映地方旅游文化特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分别开展活动营销、主题营销和形象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
有世界级的知名度,缺乏世界级的旅游品牌。更新德化旅游营销品牌,打造“不虚瓷行”的品牌形象,并推出“新碰瓷主义”主题季活动策划,将游客与陶瓷文化的关系进一步拉近,将陶瓷旅游产品灵动地展示在游客面前,构建了一种以瓷为美的旅游体验和生活方式。
公共服务支撑力
基于智慧旅游、全域旅游,
主客共享的休闲服务新格局
公共服务是目的地为游客提供休闲服务、保障游客基本需求和提升游客满意度的保障因素。公共服务也逐渐成为衡量一个目的地发展的指标因素。尤其是在自驾旅游成为市场主流的当下,公共服务更是决定旅游体验好坏的核心因素。对于中小型城市,旅游瞬时人流造成的服务配套压力,旅游公共服务如何与城市公共服务相对独立、互为补充,以游客量指导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量,从目标概算到体量框定,是解决旅游公共服务问题的重要路径。
建立一个基于智慧旅游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仅要满足外来游客的旅游服务需求,如停车、交通导览、休闲购物、餐饮、住宿、信息咨询、票务购买、投诉等,同时要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休闲需要,形成主客共享的服务配套格局。
德化的旅游公共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域服务缺乏体系。基于德化全域旅游发展的现实要求,以旅游交通、旅游商品、旅游信息咨询为突破口,打造“一个APP游德化、一条绿廊行德化、一张网络营德化和一套商品忆德化”的构建思路。同时,以旅游带动城关休闲业态的优化,以营地旅游,绿道建设为抓手,构建全域旅游服务体系。
机制体制创新力
目的地自由创新发展的政策保障
机制体制本应成为目的地自由创新发展的政策保障,但目前各地的机制体制尚未能发挥其对目的地发展的功能作用。如何搭建政府跨部门协作管理平台,引导招商引资平台,形成“双刃合力”,为旅游发展保驾护航,是作为区域旅游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重要事务。
从德化的现实情况看,体制有所突破,但机制需激活。政府积极打造投融资平台和管理平台,创新运营机制,激活机制,同时给予放宽政策,整合管理体制,逐渐突破体制限制。在最大限度上给予目的地发展政策保障。目前德化已经组建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和旅游投资管理公司,架构已经搭建,进一步的增强政府对于核心资源的掌控能力和市场投资行为的引导,是实现体制机制成功转型的关键。
结语不同的区域旅游目的地,会面对千差万别的问题,在不同的阶段,发展的思路也不同。“五力模型”更多是提供一种思考方式,从自身资源条件、产业发展现状、营销进程、公共服务构建程度和机制体制等条件综合考虑、研判一个目的地的发展进程阶段和经验轨迹,并根据侧重因素的不同,寻求突围路径,使得五大要素的因地制宜利用能突破地方旅游限制,利用优势要素,打造旅游名片,推动目的地旅游发展。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奇创旅游规划
1、亚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突破之道
2、县域新型城镇化下的三类旅游驱动之路
3、新兴县域旅游目的地如何后发崛起?
4、县域文化旅游集聚区吸引力塑造的困局与突围之道
5、结合项目探索县域旅游发展的四种空间模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