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制瓷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瓷都之一。德化窑的白瓷做工精良,艺术性极强,因其质若白玉,深受海外人士喜爱,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白”,在国际上享有“东方艺术”的美誉。德化窑的人物塑像是其白瓷的代表器型之一,主要以宗教人物为主,其中又以佛教和道教居多,其青花瓷也有绘制中国瓷器或佛教典故,此外德化窑生产的“军持”也被伊斯兰教和佛教徒用以盛水净手。德化瓷器与各类宗教信仰有怎样的联系?为世人所称赞的“东方艺术——中国白”又有怎样的宗教内涵?德化窑和宗教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中国白的“白”
宗教人物是明清以来德化窑白瓷生产的一大重要品种。白色是圣洁纯净的象征,在佛教中用以代表菩提,而菩提之心就是菩萨之心,在其教徒看来,观音菩萨及其衣饰、住处均应该是洁白无瑕。而德化白瓷质白色润的特征正好符合了民间信徒的供奉心理,因此,明清时期德化窑生产的白瓷观音雕像数量最多。
除了白瓷观音外,德化匠人还将福德正神、寿星、文昌帝君、妈祖等福建民间广为信奉的神灵引入白瓷艺术中,创造出了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宗教人物瓷塑艺术品,如达摩、弥勒、如来、文殊、普提、十八手准提佛、布袋和尚、汉钟离、伏虎祖师、真武帝、关羽、西王母等等也都成为德化窑宗教人物瓷塑的重要对象。
德化白瓷人物瓷塑
人物瓷塑:尚佛尚道
福建民间自古以来有自己本土的信仰,好巫鬼,尚佛道是福建各地民间文化的核心特征。宋元以来,儒释道三大宗教发展,福建地区除了信奉“妈祖”外,也开始建立寺院宫庙祭祀佛道两教的主要神明,在民间的家族祠堂、私宅厅堂中供奉观音、土地、寿星、妈祖等神灵也常有出现,佛、道、儒、民间巫神共同祭祀的现象极为普遍。
德化陶瓷雕塑造像中,以佛教人物居多,诸如观音、如来、达摩、文殊、普贤、罗汉、弥勒等,各个神灵的表现形态也不尽相同,或坐或立,神色不一,形态迥异。仅是观音一类,就有送子观音、抱膝观音、多臂观音、千手观音、渡海观音、童子拜观音等多种形态。
青花图案
德化窑除了人物瓷塑外,其青花瓷器的发展也受到了当地宗教信仰的影响。德化青花瓷按照装饰内容划分,可以分为山水、人物、动物、植物和宗教杂宝几类。其中人物故事则多为呈现中国古代传统神话人物的故事。其中涉及宗教内容的花纹以佛教和道教元素为主,包括道教的祥云、游仙图、福禄寿三星、凤、麒麟、白鹤等图案;以及佛教的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的图,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道教的八卦纹和佛教的梵文以及博古杂宝等。
早清德化窑松鹤延年青花纹
伊斯兰“军持”
泉州是宋元伊斯兰居民居住的主要港口之一,通过贸易经商的穆斯林逐渐分散于闽南地区各地,随着日常生活的发展而逐渐汉化,德化窑生产的“军持”正是伊斯兰教教徒的重要宗教用器之一。德化生产的“军持”主要是作为外销瓷器运往东南亚地区,供应东南亚国家宗教信徒使用的。军持原是印度的一种水器,发展至宋元时期,成为佛教和伊斯兰教信徒的宗教用器之一,主要用来净手和贮藏“圣水”,在东南亚地区广为流行,同时也是泉州地区穆斯林的重要宗教用器之一。
南宋德化窑白釉军持
明清以来,德化窑宗教人物瓷塑以广泛的题材、丰富的造型、高超的雕塑技艺、纯净莹润的釉色和典雅可爱的形体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国际瓷坛上的明珠”。而其青花瓷器则用工艺将中国传统的神话经典制作为精美图案传到海外各地,这些瓷器宗教文化为题材,不仅反映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内涵,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展览信息
展览主题: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
展览日期:年6月22日至8月26日
展览地点:南越王宫博物馆陈列楼北二楼临展厅
参考文献:
1.刘卓:《德化瓷塑中的宗教文化》。
2.孙艺灵:《浅谈宗教与德化陶瓷》,德化考古与研究。
3.彭维斌:《德化窑宗教人物泥塑精品赏析》,厦门市博物馆。
4.邵维娜:《明中晚期德化观音瓷雕研究》。
文稿:郑若漩(实习生)
编辑:黄燕妮
责任编辑:施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