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国礼诞生记

“熊猫抱竹”竹编盖碗诞生纪实(一)

盖碗茶起源于唐代的四川,盛行于清代的京师。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的茶具,造型独特,制作精巧。

喝杯盖碗茶,摆开龙门阵。用盖碗泡茶是四川人传统的饮茶风俗。休闲城市成都,大街小巷茶楼茶铺林立。无论是在装饰雅致的茶楼,还是在人声嘈杂的茶铺,捧一盏盖碗茶,用茶盖轻拔茶汤,馥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熊猫抱竹”诞生前的故事

年6月11日下午时,崇州市传统工艺促进会会长白静波驱车来到成都人民公园“百年鹤鸣”茶庄。

两天前,他拔通了“百年鹤鸣”茶庄祝文清老总的电话。

“祝哥,这段时间我在思考怎样创新成都特色的伴手礼,但一直找不到突破口,想请您指点一下。”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循序渐进。过两天,我这里正好有个活动,参与的人都是成都文创界知名人士,邀请你也来参加,听听大家的建议。”

活动是在“百年鹤鸣”茶庄进行,除了文创界人士,还有很多外地游客。喝盖碗茶聊天的过程中,白静波适时提出自己的问题。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起成都的历史和文化。盖碗茶历史悠久,一壶盖碗茶,能泡天下茶。

竹编作为四川特有的一项民间艺术,源于明清时期。清光绪二年(),崇州人张国正首创瓷胎竹编,作为贡品供皇室享用,被御赐“五品军工”,其作品瓷胎竹编、竹丝帐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银奖。

有人还提到,很多年前家庭用的竹编茶瓶内胆坏了,换内胆,竹编外壳一直在使用,而且一用就是几十年。可见竹编制品经久耐用。竹编茶瓶至今仍然在使用,但它已华丽转身,变成了工艺品。

其间一个老师谈到:“我们喝茶用的盖碗本身就是工艺品,崇州道明竹编闻名全国,你不妨尝试一下在盖碗上注入竹元素。”

回到崇州,白静波思考着老师说的这句话。盖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合天地人之意。受此启发,他决定在盖碗上下功夫,力争做出一件代表成都的非遗伴手礼。

经过一番思考,白静波开始着手设计竹编盖碗。首先,盖碗的器形,哪种器形与竹编能更好地结合,在盖碗的哪些部位注入竹元素,采用什么样的比例。其次,在盖碗上是否写几个字,或者画一幅画等。

盖碗的材质、大小、美观性,编织什么样的纹路更有美感等等,也是他所考虑的。那段时间,他日思夜想,反复设计。设计方案前前后后修改了多少遍,他也记不清了。直到图纸设计成熟后,他才开始着手分步实施。

德化白瓷出自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以瓷质洁白著称。德化白瓷胎质细密,可塑性强,有良好的透光度,釉色多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基于德化白瓷良好的品质,白静波联系到德化白瓷传承人李永生,要求对方按自己的设计烧制器形。

白静波和道明竹编传承人一起设计竹编纹理,探讨竹子的选择,研究竹编的编法。他们精心选择生长2---年的本地慈竹,经过刮青、破竹、开篾、起篾、开丝、拉丝等多道工序,最终成为细若发丝的竹篾丝。斤竹子只能拉出8两重的细竹篾丝。他们用细竹篾丝进行波纹编织,编织一套盖碗,熟练工要花费8个多小时才能完成编织。

为解决市面上大部分瓷胎竹编的竹丝与瓷胎遇热水脱落分离的问题,他们专门研究申请专利,在瓷体上设计凹槽,保证了竹丝不滑落,更贴合。

唐代文学家、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代诗人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经在古蜀州(今崇州市)做官,留下了“江湖四十余年梦,岂信人间有蜀州”。白静波最早考虑是在盖碗上写字,这些赞美崇州的千古名句,都是他的首选。

然而,他觉得写字不够大气。如果画一幅画呢?画什么呢?他拿起盖碗仔细端祥,突然间灵感来了——盖碗上有竹子,竹子是熊猫的食物。吉祥、节节高,和谐、团结,不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吗!

就采用有熊猫和竹子的图案。方案定下来后,他和设计师金燕一起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搜集素材,实地观察熊猫的生活习性。

金燕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几易其稿,精心创作,终于完成一幅憨态可掬熊猫抱竹绘画作品。

年8月10日,一款具有浓郁四川地方特色:盖碗、竹编和竹子,融入竹编技艺,画有熊猫抱竹图案,既雅致又实用的平面编纹路“熊猫抱竹”竹编盖碗问世。8月12日,波纹款“熊猫抱竹”竹编盖碗问世。

“熊猫抱竹”竹编盖碗结合了两种国家级非遗手工艺——道明竹编制作技艺和德化白瓷制作技艺,设计简单且精典,呈现出自然原始的美感。体现了中华手工艺的精湛,是馈赠亲友的时尚礼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hj/174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