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写日记,不是正常人的评价标准,有没有是非观才是。
日记,也不是只能记录个人的生活琐事,同样可以写对公共事件的态度。
好的就是好的,该夸就夸;不是为了唱赞歌,沦为工具人。
坏的就是坏的,该怼就怼;不是为了递刀子,变成刻意黑。
1月14日喉咙歇了两天,又要继续挨捅了。不过也可以理解,因为郑州有新增病例,就是在检测了好几轮之后,才确诊阳性的。
今天的全民核酸检测,范围是6个城区,比之前的9区又有缩小。
这次的检测速度恢复了常态,没再提要求在“6个小时测完”的“郑州速度”,或许是高强度检测试验已完成任务。
傍晚快6点时,我看到有些检测站还没收工。
又有几个朋友,接到了流调工作人员的电话,说他们去过疫情中风险地区陇海路大学路附近。而他们只是开车从那个路口经过了下,连车都没有下。大数据有时还是挺强大的。
下午到二七商圈去看了看。年销售额70亿,排名全国第6的丹尼斯大卫城关门停业,因为有确诊病例曾在这家购物中心有活动轨迹。
二七路上,也是空荡荡的。早些年,这里说要修建地下商业街,可迟迟不见动工,街两边的树倒是全被砍了,路上显得更空了。
德化步行街,几乎看不到顾客,有些店主在街上打起了羽毛球。
临近春节假期,关于各地的返乡政策,在群里引起了争议。
有人认为,各地的防控政策层层加码,是滥用权力确保自己不“失职”。
也有人觉得,就应该按照当地的规定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是对我们每个人最安全的。
而争议或许不止于此,关于疫情防控的战略、战术与具体对策,也许都有不同的声音。
1月15日“哟,哟,快来啵!我做核酸不排队!”
管城区又调来公交车作为流动的核酸检测车,方便辖区居民随时随地做检测。
在中原区伊河路工人路口,有关部门也组织了一次气势磅礴的集中“消杀”。
下午3点多,郑州还发布了一则辟谣消息,称“网络上流传的金水区沙口路三北社区疫情的传言不实,根据传播链分析,三北社区的病例系郑州已发布病例通报中24号、42号的牌友圈传播链中的关联者,24、42号病例经病毒基因测序均为德尔塔病毒。”
这次辟谣还是值得肯定的,告知公众病毒并非奥密克戎,避免引发市民不必要的恐慌。但有两点可以做得更好:
第一,辟谣如果能再及时些,就可以第一时间把谣言扼杀在摇篮,那些视频前一天晚上7点多就开始传播了。
第二,辟谣应针对具体细节,有的放矢。说病毒为奥密克戎是谣言,说有确诊病例也是谣言,但视频中在三北社区出现了多辆大巴车,这是事实。如果把这些执行任务大巴车的来龙去脉,说得再清楚些,应该更有利于辟谣。
有朋友家里是做冷链生意的,他说“家里的货物在上海做完核酸检测及消杀,贴封条后,全封闭用货车送到郑州,但入库前还要强制做二次核酸检测。一车货就要大几千,不做检测就封库。”
可以看出,硬核的防控政策不只针对人,对物也是一样的。或许这样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对企业来说,无疑是加重了经营成本和经济负担。
晚上11点多,又有一个小区和一栋楼,被划为中风险地区。
客观来说,郑州这次的精准防控,做得还是可以的。能封“次密接”住户的,就不封整个小区;能封确诊病例具体楼栋和小区的,就不封整个街道。
1月16日周末,就想有个周末的样子。
不想再被疫情的阴霾笼罩,带家人走出防范区,去郑东新区的公园透透气。
这里的足球场受疫情影响关门了,河边倒是有些跑步、快走、溜娃的游人。
野鸭子在水里嬉戏,河上,飘来一首《故乡的云》: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
可惜,今年注定有许多人,无法回家过年了。
1月17日受疫情影响,郑州市中小学的线上教学开始了最后一周。教育部门在14日曾公开回复称,不再组织全市统一的期末考试。各个学校,也开始探索尝试“线上评价”与“线上测评”。
虽然不叫“考试”,但对学生来说“换汤不换药”。线上评价、测评,就是对着电脑看考题,然后把答案写在纸上,再拍照传给老师;考场变成自己家,监考老师变成了家长。
从1月3日疫情在郑州爆发以来,已经进入第15天了。按说,某些第一批被封的小区和住户,已经可以解封了。
但有和确诊病例去过同一地点(菁苗幼儿园)的朋友说,他们家自从1月3日被封之后,就没说啥时候能解封。问了社区,说在等上面通知;打电话求助市长热线,回复也称“不能确定具体时间”。
还有群友说,“我因为2号去了一趟大学路丹尼斯,从3号就开始隔离。之前封条写的时间是到25号,但今天社区送来承诺书让签字换了封条,改成28号了,说是郑州的一号传播源找不到”。
的确,郑州的一号传播源至今也还没有找到,这点让人很担忧。
今天,河南疾控公布郑州新增1例确诊病例,也没看到有消息说,这1例是否为社会面新增。
之前,兰州大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系统》预计郑州市本轮疫情预计将于年1月20日左右得到控制,累计确诊病例数预计约人(-,两条蓝色虚线之间)。
留给郑州的时间不多了。
-END-
来谈谈,你在疫情中的见闻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