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禅古朴柴烧器,还原简单的幸福城

古拙质朴,柴烧杯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多爱茶的人,都有几款心爱的杯子,喜欢柴烧杯的茶人也不少,它乍看不起眼,却很耐看。从禅意语境来看,柴烧杯代表的是一种朴实、稳重、谦逊的文化,成为茶人茶席上“嘉宾”。柴烧,并非简单地“用柴烧制”,在追求釉色的古代,陶瓷以洁浄整齐为佳,有落灰、走了火的器物,被认为是“瑕",一度不被欣赏。然而在日式生活中,柴烧器物却很常见,这缘于日本流行的侘寂美学,追求简洁安静中质朴的美。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是俳句诗人松尾芭蕉,能乐推动下,逐渐产生出了一层美感的含义:从老旧的物体(人)的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甚至会加强)的一种震撼的美。茶道本身就是侘寂如何显现在日本文化中的例证。茶道由禅宗大师与僧侣们所发扬,14世纪时被富有的贵族采用,他们精心建造茶室,使用从中国进口而来的华贵茶具。然而,在16世纪,茶道大师千利休提出了一种新的茶道方式,使之可以在小的茶屋中进行,茶具也是本地的工匠所做。千利休的这种茶道仪式征服了不富裕的民众们,成为著名的侘茶道。“柴烧是木的献身,是火的艺术,加上落灰效果,是一种无形到有形的禅意之美。”细细观赏一个柴烧杯,可以发现胎土经窑火炼就的本色釉泽,那种深沉凝敛和温润,是电窑和煤气窑无法呈现的。“天然陶士浴火而生,还原生活中简单的幸福。”评茶师施丽娜为了了解茶器文化,她曾经去德化和建阳参与陶瓷烧制,也去过台湾了解陶瓷文创,她说,和上了釉水的瓷器相比,陶器更加天然质朴,用它饮茶,感觉更加简单、朴素,别有一种意味。每一个柴烧杯,都是孤品,各自成趣。有厦门茶器经营业者表示,古拙的柴烧杯曾经流行了一阵子。柴烧是利用柴火燃烧过程中自然落灰熔融形成纹路火痕和斑斓花色,这恰好符合现代人个性化的诉求。但是,也有茶人表示,柴烧杯不可或缺,也不宜多,如果茶席上都是柴烧器物,又显得过于笨拙、单调。于是,柴烧杯一度被定义为“主人杯”。在厦门从事古玩生意的老陈,就喜欢这样的柴烧杯,他说,这与心态有关,做古玩的人大多沉得住气、耐得住性子,柴烧杯就是谦逊、内敛、稳重的器物。然而,柴烧并非只是质朴无华的。台湾家传柴烧的陶艺师吴永辉就让柴烧器有了一抹别样的“亮色”。他的银彩烧作品,质朴器物上有璀璨迷人的银彩光,加上层次丰富的火痕和结晶,光彩斐然。吴永辉说,普通柴烧器只需4天出窑,银彩烧需要以独特的火技和窑技,连续烧7天,让器物表面有“火的颜色"。柴烧器受热捧不仅因其独特韵味,还在于其烧制采用的是天然陶土原料。吴永辉介绍,台湾柴烧作品的独特烧制过程,让柴烧器更具有软化水质的功能,用它来饮茶,茶汤口感更好。在茶叶品种上,尤其适合喝普洱茶、红茶和炭焙乌龙茶。厦门日报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hj/165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