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损友苏东坡和佛印,你揭我底,我下你套

白癜风能治疗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506/k3p01rk.html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一生豁达率真,爱好结交朋友、研究美食、游山玩水、品评香茗。其八斗之才、文学造诣和诗文书画之成就,在整个大宋年间可谓独步天下,无人可出其右。如此豪放洒脱又多才多艺之人,一生交友无数,佛印禅师,便是苏轼众多好友中的一位。

二人交情甚深,交往甚密,其相处方式,可用“最佳损友”来形容。这一士一僧,嬉笑怒骂,相爱相杀,是真正的soulmate,也是纯正的酒肉朋友。二人常常一起饮酒,吃美食,游玩,斗法,当然也参禅、打坐、悟道。

佛印是宋代云门宗第五代僧人,法名了元,字觉老,俗姓林,是饶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在其圆寂之后,宋朝朝廷赐其号为“佛印禅师”。佛印从小就学习儒家经典,三岁可熟读《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长大后更是精通五经,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神童。

佛印少时在宝积寺(今江西省浮梁县旧城)拜师学习禅法,极具慧根。在十九岁登临庐山,参拜云门四世开先善暹禅师,复参圆通寺居讷禅师(五世僧,欧阳修好友),后师从云门四世延庆子荣。二十八岁,由于精究空宗,被称为“英灵的衲子”,先后住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承天寺,淮上斗方寺(在湖北省浠水县境内),江西庐山开先寺、归宗寺,丹阳(今江苏镇江)金山寺、焦山寺,江西大仰山等宝刹名寺,前后四十余年,德化广被,为人称颂。

据记载,佛印还整编了白莲社流派(净土宗),担任了青松社(归宗寺)社主,平日里倡导净土思想,就连宋神宗都曾赐金钵表彰他的德行。在北宋时期,佛教复兴,当时的两个主要宗派代表净土宗与禅宗主张合二为一。所以,出自云门宗的佛印,竟也会担任青松社的社主。佛家的修行方式等也日益世俗化和儒化(佛印自小修儒学)。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提出“佛法在世间”,被北宋禅僧们所继承和发扬;同时,儒家礼乐渗透到佛家,很多寺院在上香祝辞中也开始出现等级之别,先祝皇上,二祝王公大臣,最后才感恩祖师;诗僧出现,佛门弟子附庸风雅,填词作诗,蔚然成风。佛印就是因诗而得到苏东坡的推崇,因而名声大噪,“逢佛印禅师元公出山,重荷者百夫,拥舆者十许夫,巷陌聚观,喧吠鸡犬……”很多释者积极依附于世俗权力,并希望得到朝廷的认可,接受朝廷的封赐(了元被赐号“佛印禅师”)。所以,禅僧们多多少少都会结交一些当朝权贵,而佛印的好友,除了苏轼之外,还有王安石、周敦颐等。同样,名人苏轼,更是有很多禅师名僧的挚友。

有人曾评价佛印“金山寺僧了元,滑稽人也”,由此可见其活泼有趣的性格,正和苏轼可以打个平手。所以,二人之间的“斗法”趣事,也被后人流传至今,即“当你有一个才高八斗的损友时......”故事系列。

01

一日,苏轼、佛印乘船同游。佛印拿出一把有苏轼题词的折扇扔到水中,并随后出一联:水流东坡尸(诗)。苏轼知道这佛印是在打趣自己,正好看见岸上有只狗在啃骨头,便脱口而出下联:狗啃河上(和尚)骨。这“河上”正对“东坡”,“尸”“骨”也上下呼应,可谓绝妙。

02

佛印虽是一出家人,却喝酒吃肉毫不避讳。有一天,佛印嘴馋,煎了鱼打算下酒,恰逢苏轼登门。佛印便赶紧把鱼藏在了木鱼下面,想等苏轼走后独自享用。苏轼早已闻到鱼香,却没见鱼,料是被佛印藏了起来,便故意说道:“我今日特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一听哈哈大笑说:“那既然磬(庆)里有鱼(余),你就积点善,拿来跟我分享吧。”

03

又有一次,苏轼家中吃鱼,恰巧佛印上门拜访。苏轼则故意把鱼藏在书架之上。佛印一进门就瞥见了书架上的鱼,于是便要“报复”苏轼,就故作谦虚地说:“敢问大学士,你的姓氏‘蘇’字有多少种写法?”苏轼回答:“通常写法是上面一个草,下面左边一个鱼,右边一个禾。”佛印又问道:“鱼可以换个位置吗?”苏轼回答:“可以,鱼和禾可以互换位置,鱼字放在右边,禾字放在左边,也是可以的。”佛印继续问:“那么,鱼可以放到草字头上面吗?”苏轼说:“那自然是不行的,怎么能把鱼放在上面呢?”佛印笑道:“既然鱼不能放在上面,那就请苏大学士把鱼从书架上面拿下来吧,你我分吃如何?”苏轼这才知道自己中了佛印的“套”。

04

作为一位美食家和一位破戒吃肉的和尚,苏轼与佛印经常一起研究吃,且互相宴请。有一次,苏轼请佛印来家里吃“半鲁”,佛印以为是什么新鲜美食,没想到却是鱼。“鱼”就是“鲁”字的一半嘛!过了几天,佛印也请苏轼吃“半鲁”,苏轼欣然赴约,等着吃鱼。可没想到,佛印却让苏轼在烈日下晒了老半天。过了很久,苏轼问佛印:“你请我吃的‘半鲁’呢?”佛印看了看天上的太阳,回答道:“你已经吃过了啊!”苏轼这才反应过来,佛印请他吃的是“下半鲁”,正是“日”。

05

苏轼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二人烙饼吃,并商量好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可谁知佛印已提前知晓二人的小诡计,便藏在观音座的神账中。饼熟后,两人查好数量,先把饼献给观音菩萨,并开始祷告。佛印趁二人祷告之机,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菩萨之后,见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既然吃了我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呢?”佛印在帐中笑道:“我如果有‘面’,就跟你们一起做饼吃了,岂敢空来打扰?”

06

二人斗智斗勇,也是没谁了。有一次,二人对坐闲聊,苏东坡有意戏弄佛印,便说:“古人常常以‘僧’对‘鸟’,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有如‘时闻啄木鸟,疑是扣门僧’。你说是不是这样,僧和鸟非常适合对在一起。”(从古至今,貌似“鸟”字一直有藐视之意,比如“这是什么鸟人?”)不料佛印淡淡地说:“是啊,所以我和你经常在一块。”

佛印对苏轼

07

又有一次,佛印和几位弟子于室内打坐修行,苏轼忽然到访。佛印见屋内已无空座,便说到:“此处已无坐,居士要坐哪里呢?”苏轼开玩笑说:“那我就以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座。”佛印见苏轼如此这般,便说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上来,任凭你随便坐。你若答不上来,就将你腰间那玉带输于我,如何?”苏轼欣然应允。于是佛印问道:“居士说要以我的四大之身为座,可是这四大之身本来皆空,居士往哪里坐呢?”苏轼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将腰上玉带解了下来,此玉带便永久留在了寺中。

08

还有一次,苏轼感觉自己有所觉悟,便作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苏轼对此诗甚是得意,遂派书童过江,将诗送给住在江对面的佛印欣赏。佛印看了诗稿,提笔写了“放屁”两字,让书童带回。苏轼本以为会得到佛印的一番赞许,没成想竟是如此粗鄙之评语,将诗贬得一文不值,大为恼火,立刻乘船渡江来质问佛印。佛印呵呵一笑,反问他:“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我就写个‘屁’字,你就匆匆地过江来了?”这“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把苏轼自诩的自己对讥、毁、誉等不为所动打了大脸。

09

苏轼和佛印故事中,最有名的当属“秃驴何在?”和“东坡吃草”。说的是有一天东坡居士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到了寺里,竟大喊“秃驴何在?”苏轼这样说自是为了打趣佛印,然而寺内正看门的小沙弥听了很是不忿,便脱口而出:“东坡吃草。”机智如苏东坡,却被寺内一小沙弥一招暴击。

10

此外还有就是“牛粪”轶事,说是有一天二人打坐,苏轼问佛印:“在禅师眼中,我是怎样一个人呢?”佛印笑答:“像一尊佛。”苏轼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然后,佛印问苏轼如何看待自己,苏轼竟然回答:“我看你像一坨牛屎。”苏轼说完自觉占了上风,很是得意。回家之后,苏轼跟苏小妹讲了此事,苏小妹却说:“哥哥,其实输的人是你!佛家讲心即是佛,心中有佛则众生皆佛,佛印看你像佛,是因为他心中有佛。你看佛印像一坨牛屎,难道哥哥心中只有此物吗?”苏轼顿时醒悟过来,连连懊悔,意识到自己还是格局小了。

苏东坡戏谑佛印像牛屎,苏小妹教哥做人——读《菜根谭》

11

二人除了欢喜冤家、见面就掐之外,也有正经论禅的时候。一日,二人一同来到一间寺庙,到了内殿,看见观音像,手持一串念珠。苏轼就问:“别处观音都手托净瓶,为何这里观音却手持念珠?”佛印回答:“她也是在向菩萨祷告。”苏轼问:“她向哪位菩萨祷告?”佛印答:“向观音菩萨祷告。”苏轼又问:“她就是观音菩萨,为何向自己祷告?”佛印淡淡地答道:“因为求人不如求己!”这就是求诸己心的道理。

苏轼虽是当时天下第一大才子,然而仕途却非常不顺,甚至在花甲之年还被贬去惠州和海南,但苏轼却开朗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但兴盛当地学堂,还发起平民食堂,一心造福百姓。这种悲不弃世、苦乐随心、海纳百川的胸襟,恰是佛家出世随缘的修为写照,这与他的禅僧挚友们的度化也有一定的关系。

#苏东坡#——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hj/161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