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邹鲁,光明之城
她是国内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记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历史的“活化石”
首届“东亚文化之都”
她就是泉州
年我国申遗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遗产点22处包括了海洋贸易行政管理机构与设施遗址、宗教建筑和造像、文化纪念地史迹、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以及由桥梁、码头、航标塔组成的交通网络,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
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德化窑址(屈斗宫窑址、尾林-内坂窑址)
德化窑址(屈斗宫窑址、尾林-内坂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距泉州古城公里,是10-14世纪泉州地区最繁忙的外销瓷生产基地之一。制瓷技术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自7世纪起,瓷器就在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技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10世纪起,瓷器成为中外贸易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风靡世界,瓷器成了中国的代名词——“china”。
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泉州地区陶瓷业的发展,德化窑在发展过程中创烧出独特的白瓷产品,显示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本地制瓷产业的创新和发展。10-14世纪,窑场遍布泉州城内外,现已发现的外销陶瓷窑址多处,分布之广泛居中国第一,历史上著名的窑场有德化窑、磁灶窑等。
“中国白”德化白瓷,被誉为“世界白瓷之母”
德化窑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是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它为中国手工业史、陶瓷史、海外交通史、对外贸易与经济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德化窑所在的德化境内山地多为中生代火山岩及花岗岩构成,蕴含丰富的瓷土矿藏,质地优良,只要经过粉碎磨细、淘洗,即可直接制坯。境内分布三个瓷土矿带,开采的瓷土矿均比较优良。境内山多、水足、矿富,为德化千年瓷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据《德化县文物志》记载,目前,德化县境内发现的古窑址多达处,其中青铜时代1处,唐代1处,宋元时代42处,明代30处,清代处,民国时期55处。这些窑址遍布德化全境,很多窑址规模大,延烧时间长,有的从宋元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屈斗宫窑址
屈斗宫窑址位于德化县城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南坡上,因窑址附近昔有屈斗宫小庙而得名。东南面与祖龙宫窑相邻,南面为校舍屈斗宫古窑址位于德化县城关,年发掘,属宋元古窑址,东西宽米,南北长约米,有17间窑址,出土多件完、残器物和烧制工具。其产品以纯净莹润的乳白色为特征,其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宋元时代瓷器的特点。古窑址的发现为判定东南亚出土的中国德化瓷器的窑口和断代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佐证,为研究海上“陶瓷之路”,陶器外销和宋元时期中外贸易友好往来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因窑址附近昔有屈斗宫小庙而得名。
屈斗宫窑基的发现,证明自宋元以来,在德化尚存一种古老的“鸡笼窑”窑炉类型,填补了德化窑炉发展历史的一个空白,是研究中国古代南方窑炉技术体系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资料之一。
屈斗宫出土文物
屈斗宫窑窑炉遗迹结构较完整,对德化瓷窑业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现在我们说说德化窑的行业崇拜神——窑神林炳,相传为北宋人,立志将小窑建成大窑,屡试屡败,最终在梦中经过仙女指点,成功改进窑炉建造技术,建成大窑。并将建窑技术传授四乡,深得群众爱戴。后远走江西授艺,杳无音信,当地人为他建宫立像,尊称为“窑坊公”,于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诞辰纪念日,当地制瓷业者都在祖龙宫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值得一提的是,祭祀所用的供品不是美味佳肴,而是新做出来的陶瓷样品,人们以此来纪念窑神的革新精神。这种祭祀方式在闽南众多的庙宇中是独一无二的。
陶瓷从业者心中的圣地祖龙宫
尾林——内坂窑位于三班镇三班村泗滨村,三班瓷厂西北约1公里处山坡上,东南与内坂窑隔上寮溪相望。发掘面积平方米,共揭露5座窑炉遗迹、解剖2处作坊遗迹。出土宋至清代青白瓷、白瓷、青花瓷标本数千件,器形有碗、盘、盒、碟、瓶、执壶等,窑具有垫柱、伞形组合支烧具、支圈等,部分标本印有“林书”、“吴书”、“丰月”、“天啟六年”等文字款,部分标本相对完整。
尾林窑址
年,福建博物院组织队伍对尾林一号窑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窑炉为西南——东北走向,山坡上植被茂密。窑址堆积深厚。发现有叠压打破关系的宋元龙窑1座、元明分室龙窑1座以及明清横室阶级窑2座。此外,还对二处作坊遗迹进行试掘。出土瓷器标本主要为宋元明时期的青白瓷、白瓷以及少量清代青花瓷。青白瓷、白瓷装饰技法有模印、刻划、捏塑、堆贴等。纹饰主要有莲花、牡丹花、菊瓣、缠枝花卉等,部分器物底部模印、刻划文字。青花瓷主要有碗、盘,图案有松鼠葡萄纹、龙纹、花卉等。窑具有伞状支烧具、支圈、垫柱、匣钵等。
尾林窑考古发掘揭露的四座窑炉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环,为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内坂窑址位于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三班村,西北部大兴岭东北面山坡上,上寮溪南岸,西北距尾林一号窑约米,面积约平方米。经年、年调查勘探,已确认4处宋元时期龙窑、分室龙窑遗迹,窑炉均保存较好。
大垄口瓷土加工作坊
发掘面积平方米。揭露二道残存的隔墙,都仅存最底部一层立砖;窑门揭露7个,均位于西侧,窑门底部与窑底平;护窑墙揭露5处,;窑尾破坏较严重,出烟室仅存倒塌堆积及痕迹。出土器物以青白瓷为主,器形主要有碗、盘、盏、盒、瓶等。大部分器物的器表模印缠枝花纹、莲瓣纹等窑具以支圈、伞形支烧具、垫柱为主,少量匣钵。内坂二号窑的窑炉结构较为简单,窑墙未发现多次修补现象,出土产品风格以南宋中晚期为主。初步认定内坂二号窑年代为南宋中期至元代初期。位于上寮溪东岸,内坂窑址区一侧,南距内坂窑址区约50米。作坊遗址面积约平方米,目前保留水碓坑5个,水池8个,臼坑10个,用石头垒的水渠长约米,长约10米的石坝。位于上寮溪南岸,它附近有大垄明清时期的窑址。作坊遗址面积约0平方米,目前保留水碓坑9个,水池16个,臼坑18个,用石头垒的水渠长约80米,长约10米的石坝。
梅岭窑址
梅岭窑始建于清代,延续使用到近现代的外销瓷窑遗址。
宋元时期是德化窑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窑业水平高,规模大,产品日益精湛。产品博采众长,因地制宜,独具特色,并以海外市场为导向,大量远销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德化窑由自给自足模式,一跃成为10—14世纪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而蜚声海内外,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