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癸巳年庐山野茶集序

前言:有很多人问荒野茶和野茶有什么区别。我这里说个简单的概念,个人认为,荒野茶是多年没有管理甚至没有采摘的茶园茶。而野茶是所谓天生天养。什么叫天生,就是种子不是人播下来的,是风吹的,雨刮的,水冲的,鸟嚼兽吞的。什么叫天养,就是无人去打理,无人去管理,自生自灭。凡是符合这个天生天养的条件的,就是野茶。

年左右是我学习野茶比较系统的发端,从那时开始接触比较多的野茶品种,观察了比较多的野茶生长环境,思考了比较多的关联问题。本文为年戏作,谋君一笑。

王的盛宴—癸巳年庐山野茶集序

匡庐之巅,德化之南,晋有渊明先生归来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有太白先生观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宋有晦庵先生立白鹿书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往今来,风云如故,江山依旧,有何人与我同此情怀,忆念古贤?本欲高歌痛饮,无奈不胜酒力,细烘茶,慢烹泉,峰顶浅酌。

先有八仙庵浮桥散人携茶顾我。《毛志》载:“大成(寺)之东北,有浮桥庵。又名浮桥寺”。清同治《星子县志》:“在县北四十里,架木以渡。明正统僧德观建”。《吴志》(庐山志,民国吴宗慈编撰):“佛头峰西南,为浮桥山,山有浮桥寺”。(民国间有道人居此,改名为八仙庵,去后有僧尼复来,今尚有浮桥寺,而人只知八仙庵,而无人知浮桥庵也)

既而中庵无味居士负茗而来。《桑记》载:“屋脊岭东北为麦社山,其下有大麦社,乃元人避兵时所种麦处也,其中有仁王寺上庵、中庵、下庵”。释志暠《通志》:“旧志有上下二庵,无中庵。今麦社有中庵无上庵下庵”。咸丰四年毁于太平天国兵祸,民国二十年海会寺宏机和尚重建(捉马岭四叔为宏机大和尚弟子,宏机和尚习武,四叔会拳术,擅推拿)。

继有祖庵松竹林处士莅临。松竹林在浮桥寺之上,邰绍周师在此发现摩崖一处,古书均无载。今录之以存:“清康熙七年,祖庵(大字),六月四日住双溪草堂山僧德音梦幻道人兴闻题并书,监院弟子法木行者法绘仝此立石”。

再有小天池寺天池伯仲前后到访。康熙《毛志》“法海寺即小天池寺,明神宗时僧无染建”。现为诺那塔院,一九三一年梁如甫居士等为圆觉宗藏密宁玛派第五代传人诺那呼图克图建。今为智敏、慧华金刚上师重建。

本欲终席,岩下老人携杖采岩上之茶而至。明郭子章《豫章诗话》载:“岩下老人者,不详姓名及何许人也。汉武帝南浮大江,过彭蠡,诏举逸民。时老人庞眉皓发,处于岩下。左右强以应诏,老人云:‘尧仁如天,孤云自飞。一水一石,臣之乐也。’…帝嘉其志,礼而遣之”。

癸巳年春集所访庐山野茶(八仙庵野茶,松竹林野茶,小天池野茶两款,岩石野茶,中庵棚野茶)品鉴,戏作小文以记。寺庙均为茶园产地之今古道场佛寺,无它,庐山有寺,茶为僧人道士所爱,故此流传。唐庐山山南归宗志芝庵主有碣云:“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我心系先贤,却无闲可觅,只此心愿得悠然,自得与此天地间也。陋文两句以自勉:何时心随风雨去,不羡老僧比云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hj/148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