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初三是布袋和尚坐化日,布袋和尚,明州(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
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梁贞明三年(九一七),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将入灭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安然坐化。
至此,众人才知道行履疯颠的布袋和尚,原来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和尚仍背着布袋到处走,于是世人竞相描绘他的图像供奉在家中。据说,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东堂上。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门前就可看见笑意盈盈的弥勒菩萨,好像欢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游客。以下的诗偈,最能说明菩萨的满腔欢喜: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历史上的布袋和尚像
1.十八世纪奥地利彩瓷布袋和尚
年像高14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作者:“柿右卫门”原名喜三右卫门,(~),其父亲名酒井田円西,是日本佐贺县有田地区的陶艺家。父子俩借鉴中国五彩瓷技法,付出两代人近三十年心血,终于成功烧制出绚丽多彩的赤绘瓷。明崇祯十七年--年,喜三右卫门用自己烧制的上等瓷器,盛放柿子献给藩王,藩王赐给他“柿右卫门”这个名字。
柿右卫门也成为日本赤绘瓷的代名词。柿右卫门瓷以奶白色为地,用红绿黄蓝等色彩描绘花鸟、人物、山水等。早起柿右卫门瓷被视为国宝,至今已有15代了。17世纪晚期,荷兰东印度公司首先把柿右卫门瓷引入欧洲,它以五彩缤纷的视觉优势,广受欢迎,并被大量模仿。
2.十八世纪彩绘炻器布袋和尚
挂件规格:3.8x2.8x2.8cm
美国洛杉矶州立博物馆收藏
这是一件十分精巧的炻器小挂件,造型十分可爱的布袋和尚,给人以吉祥愉悦的美感,极富艺术感染力。望而能使人忘却烦恼,笑口常开。
炻器: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种陶瓷制品,也称半瓷或石胎瓷。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紫砂是炻器的一种。
3.亚洲犀牛角雕刻布袋和尚
高7.9cm,底径10-15.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此像系用亚州犀牛额前端的小角雕刻而成,呈古栗色,上深下浅。底凹洼处填有木板,以保护微薄的雕刻边角。作者以圆雕技法随犀角的形状进行刻制。僧像广袖长衣,袒胸露腹,赤足曲肱,右手持桃,左手撑地,仰首倚袋而坐。身前一童在其双足间抻他的腰带,另一童在拽布袋的绳。其肩上也有二小童,一个抓住他的大耳,替他掏耳,另一个双手持痒痒挠,坐在他的后衣领内给他抓痒。布袋僧缩颈耸肩,开口大笑,眼睛笑成一条缝,下颌重叠,脸上肉纹突起,肚皮鼓起,双足脚指内扣,动作滑稽,神情慈祥,憨态可掬。
传说布袋僧是弥勒佛的化身,民间把他刻画为光首、笑口、肥头硕耳、大腹便便,即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弥勒佛形象。此件犀角布袋僧就是以这种民间题材刻制的。而在布袋和尚身上所表现的头大、耳大、肚大、手脚大、乳房大等五大特征,代表着欢喜、长寿、福气、丰满、健康等意。
这件犀角雕布袋僧把握住人物大笑时的神态而尽量夸张,眉眼、手足、衣纹刻画得微妙维肖,尤其是布袋和尚两腮上露出的笑靥,称得上是憨中显精、拙中见巧的绝佳之作。
4.剑桥大学費茨威廉博物館藏:布袋和尚坐像
遗赠:拜亚斯,塞西尔E
英国剑桥大学費茨威廉博物館收藏
不知名氏,来历不详的布袋和尚,自称“契此”,他是五代明州奉化人(或说四明人)。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经常佯狂疯颠,出语不定,就地而卧,随遇而安。他给人欢喜快活、逍遥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手持禅杖,肩荷布袋,所有供身资具通通放在囊袋中。一生奇事不胜枚举,高兴就卧在雪里,雪也不沾身;能够预卜吉凶和气候,天晴时,穿着高齿木屐,跑到桥上,竖膝而卧,雨天则穿上湿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灵验,被认为是一大奇人。
民间又称其为“长汀子”,因其吃穿住行皆携带一布袋,所以人称为“布袋和尚”,后来有人造像供奉,非常受欢迎,因此僧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后有人认为是弥勒的化身,所以将他与弥勒佛二者合一,为了区别于传统的弥勒造像,将其称之为“大肚弥勒佛”,在西藏,此僧造像为倒戴天凤冠,所以称其为“天冠弥勒”。
有一首偈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便是形容布袋和尚逍遥放旷,无拘无束的一生。
5.十四世紀日本《布袋和尚立像》
弗瑞尔美术馆(FreerGalleryofArt),赛克勒博物馆(ArthurM.Sackler)
美国史密森博物館:14世紀日本佛像《布袋和尚立像》
规格H:30.4cmW:21.8cm
EdoperiodorMeijiera
Stonewarewithenamelsoverclear,colorlessglaze
6.象牙雕刻-布袋和尚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19世纪象牙雕刻-布袋和尚
规格:h.2.5cm.,w.4.8cm.,d.2.4cm
象牙雕刻ivory
PrincetonUniversityArtMuseum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7.布袋和尚酣睡图:日本佛画-大英博物馆藏
规格:Height:26.5cmWidth:38.7cm
纸本水墨(Inkonpaper)
8.十七世纪中国玉雕《布袋和尚》
弗瑞尔美术馆(FreerGalleryofArt)/赛克勒博物馆(ArthurM.Sackler)
美国史密森博物馆:17世纪中国玉雕《布袋和尚》
规格10.5×7.3×6.1cm
SmithsonianInstitution(UnitedStatesNationalMuseum)
Smithsonianmuseumsofasianart,史密斯森协会(联合国博物馆)
弗瑞尔美术馆(FreerGalleryofArt)/赛克勒博物馆(ArthurM.Sackler)
9.清康熙年代绞胎瓷器-布袋和尚
MuseumofFineArtsBoston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清康熙年代绞胎瓷器-布袋和尚
规格:10.7x16.7cm
Marbleizedstoneware
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特殊的品种,由于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因此其产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是中国巩义窑与当阳峪窑窑工的发明创造的,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分析,绞胎工艺最早产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虽然,目前对绞胎器的起源、技法、产地以及分期断代等问题,已有少数学者作了初步探讨,而对绞胎器的专门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状况。
绞胎通常是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古代主要是白、黑或白、褐、黄)分别制成泥色,然后像拧麻花一样将它们拧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待用,或直接拉坯成型,或切成片状作镶嵌使用。经过如此繁琐反复加工的陶瓷器,坯体可呈现出两种瓷泥绞在一起所形成的各种花纹。所有这些精美纹饰无疑给人们以变化万千之感。由于其制作工艺有别,因此所适用的器物类型和装饰部位也不尽相同。
10.十八世纪意大利威尼斯陶瓷塑像-布袋和尚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18世纪意大利威尼斯陶瓷塑像-布袋和尚
Hard-pasteporcelain像高:11.9cm
11.十八世纪日本狩野洞白爱信绘-布袋和尚
MuseumofFineArtsBoston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规格:96.1x40cm
Hangingscroll;inkandlightcoloronsilk
KanoTohakuChikanobu(狩野洞白愛信-)
12.大英博物馆藏德化瓷雕经典:布袋和尚坐像
规格:Height:cmWidth:cmDepth:cm
德化陶瓷Dehuawareporcelain
13.大英博物馆藏:日本佛画-布袋和尚涉水图
规格:Height:30.5cmWidth:35cm
纸本设色水墨(Inkandcolouronpaper)
MadebyNagayamaKoin(長山孔寅)(-)
14.大英博物馆:十六世纪狩野元信绘--布袋和尚图
十六世纪水墨纸本立轴尺寸:30.25×13.25cm
大英博物馆收藏
狩野元信KanōMotonobu(~9)日本画家。狩野派创始人狩野正信之子。年8月9日生于山城国(今京都),9年10月6日卒。作过御用画师,后在禁中袄绘工作,与朝廷和幕府关系很深,年获法眼称号(日本授予僧人的位阶等级)。之后与弟子在石山本愿寺制作障壁画,同时兼作扇面画。他熟悉大和绘技法,又摄取中国历代绘画样式,作品摆脱了佛教美术的束缚,创造出一种清新的风格,被称为狩野派的典范。主要作品有大德寺大仙院袄绘《花鸟图》、《潇湘八景》(京都妙心寺东海庵)、《清凉寺缘起绘卷》(京都清凉寺)等。
15.波士顿美术馆-中国年佛画弥勒戏婴图轴
规格:.3x97.7cm
绢本设色Ink,color,andgoldonsilk
16.波士顿美术馆-日本16世纪佛画布袋唐子图
规格:49.6x65.5cm
立轴纸本油墨Hangingscroll;inkandlightcoloronpaper
17.年李可染绘布袋和尚图
尺寸:40.5cmx60cm
设色纸本镜框一九八七年作
宝龙伯得富海外收藏
题识:布袋和尚图,书权同志一笑。一九八七年岁次丁卯秋十月,可染于师牛堂。
钤印:李、可染、陈言务去
18.日本中沼松花堂绘《布袋和尚与小狗》
规格:高29.8cm宽43cm
水墨纸本(Inkonpaper)
中沼松花堂(-),日本17世纪江户时代著名僧人,
精通绘画、书道、茶道等,特别擅长书道。
中沼松花堂与本阿弥光悦、近卫信尹并称为日本十七世纪三大书法家。
因活跃在日本宽永年间,也称为“宽永三笔”。
19.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13世纪中国《布袋和尚》拓本
规格:74.2x35.9cm
rubbingonpaper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