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都堂王氏

点击标题下面王氏研究四个字,点击   这首诗篇,描写了远近闻名的王氏墓地,其中有一大墓,前立巨碑数通,侧置翁仲、石马、石羊等诸多石像,周围古柏参天,这就是当年郑邑赫赫有名的王都堂坟(明嘉靖郑州志文图均有记载)。据清乾隆《郑州志?人物志?烈女志》记载在墓园中曾发生一次血案,其原文是:“王氏,赵熔妻。熔病笃,闻流寇将逼郑,舁至山寨,氏未及偕行,而贼突至。氏及其姨母藏王御史茔荆棘丛中,贼至驱之出,贼见氏姿容美,掖至上马。氏大骂不从,贼捽其发,缕缕断也,盘绕地中几成坑坎,骂不绝声,贼怒断其舌,口喷血唾之。断其手,仍以两肱指画而骂,贼怒甚,辄寸磔之。忽来一驴,颈悬一铃,绕其尸哀鸣而驰,贼怒未息,并断驴头而去。其姨母归,道其事。”

  清末民初,陇海、京广铁路通车后,郑州成为商埠,王彰墓地被占,形成街道,东起钱塘路,西至敦睦路。现在郑州市旅游部门介绍旅游景点四十余处,其中包括孔氏家庙、纪信庙、吉鸿昌墓和王彰墓遗址。王彰严格执法,为官清正,恢复王都堂墓景区和筹建王氏祠堂,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王衍村)

一、家世

  先世家太原,代有显人,后散居四方,皆为巨族;隋朝大儒文中子王通和北宋初兵部侍郎王祜、王祉兄弟,都为其远祖;其高祖王资元,为三槐王氏后裔,于元朝至元中(公元-年),以明经(古代考试的一种科目,隋代始兴科举,设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士者称明经)为河南鹿邑学官(各级儒学的教授、教谕等,统称学官或教官,职掌教育、管理在学的生员),遂定居鹿邑,曾祖良、祖赐、父汝能、母郭氏、皆乐善好义,居乡有闻;元末,汝能公挈家避兵山西汾晋之间,明初,海内既平,将归其乡,过郑州,乐其风土,遂定居郑州。

  汝能公,卒于明成祖永乐五年(公元年),葬于郑城西南祖茔。其母郭氏,生四子,长彰、字文昭,次焕,三辉,四炳。

(都堂王氏召集人王金超)

二、简历

  王公彰,幼颖悟好学,稍长选为州庠生(秀才),明洪武二十年(公元年)时年21岁,河南乡试中举人。礼部会试,弗利,补国子监生。

  明洪武二十一至二十八年(公元-年)间,出使山东平价收购军储,有廉洁能干的名声,因此,被升为吏科源士。逾年,革源士,改给事中,又任吏科左右给事中,未几,升刑部福建司员外郎。

  明洪武二十九年至建文四年(公元-年),时年30岁,任山西布政司左参政。

  明永乐初(公元年)时年37岁,任礼部右侍郎(掌管礼仪之政),封阶为嘉议大夫(文散官);永乐五年()父亲去世,守孝期满后,他改到户部。陕西发生严重瘟疫,他奉命出使祭祀西岳,闻新安百姓卖子女交纳赋税,他上奏免除当地赋税,并赎回所卖的子女。

  明永乐十年(公元年)时年46岁,任都察院(全国最高监察机关)右副都御史,执法严明,人不敢干以私,弹劾甚众,如:陕西佥事马英激肃州番人为变,杀死御史和都指挥,他弹劾马英,处以极刑。他又弹劾御史陈孟旭受贿枉法、文献盗取银税、金吾指挥李严逐出母亲不赡养,三人都被判死刑。他弹劾的其他人还很多(略)。十一年,随从皇上北巡。他有已八十余岁的老母,皇上命他回去探视,并赐给他的母亲冠服和金币,对他说:“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经过的地方,百姓是否安居,官吏是贤或不肖,你都要报告上来。”他回来后,所奏的事很合皇上心意。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年)时年54岁,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封价为资善大夫。十九年,皇帝派廷臣二十六人巡抚天下,他和给事中王励前往河南。终明一代,大臣得巡抚本人乡土的,只有他和叶春。

  永乐中,为右都御史,奉敕巡历天下,敕曰:“自良乡、涿州、直抵万里云南,五品以上任尔究参,五品以下,任尔诛戮。”按皇明大政纪,时有告周府将为不轨者,上欲及其未发讨之,以问彰,彰曰:“事未有迹,讨之无名。”上曰:“非汝所知也,兵贵神速,彼出城则不可为矣”。彰曰:“以臣之愚,可不烦兵,臣请往任之。”曰:“若用众几何?”曰:“得御史三四人随行足矣,然须奉敕以臣巡抚其地方可。”遂命学士草敕,即日遂行。黎明直造王府,周王惊愕莫知所为,延之别室问所以。来者曰:“人有告王谋反者,臣是以来。”王惊跪,彰曰:“朝廷已命大帅将兵十万将来,臣以王事未有迹,故来先谕,事将若何。”举家环哭不已。彰曰:“哭亦何益?顾求所以释上疑者。”曰:“愚不知所以出,唯公教之。”彰曰:“能以三护卫为献,无事矣。”从之,乃驰驿以闻。上喜。彰乃出示曰:“护卫军三曰不徙者,处斩。”不数日而散。於是命其下为微行,有司有贪酷者,处以极刑,人情震詟。

  河南发生水灾,百姓多流亡,当地长官不进行抚恤。他上奏罢黜了一百余名贪婪刻薄的官员,停罢不紧迫的征敛等十多件事,招回流民,发放仓米赈济,使许多人活了下来。回朝后,皇上命他督运粮饷北征。仁宗即位后,黄河漫进开封城,命他与都指挥李信前往赈济和抚恤。

  明洪熙元年(公元年),时年59岁,任都察院右都御史,进资政大夫(正二品),得推恩封赠其祖、考,皆如公官,母封太夫人,人咸以为荣。

  明宣德元年(公元年),巡按山海关至居庸诸关隘,踰二月还,奏将士擅离者,帝命逮治。同年三月,奉命到今新郑致祭于周世宗柴荣皇帝(御制祭文碑,现存郭店乡陵上村柴荣墓前)。宣德二年,卒于任。《明史?王彰传》载:“彰严介自持,请托皆绝,然用法过刻。其母屡以为言,不能改。时刘观为左都御史,人谓彰公而不恕,观私而不刻云”。

  因王公其行有特勋,其品有盛德,在明嘉靖郑州地方志“名宦乡贤祠”中,以“郡人右都御史王公彰”,列入乡贤祠,常年祭祀。后经郑州知州申请,逐级向上呈报审批,经皇帝批准,赏赐银两,为都御史王彰,明景泰庚午科举人、陕西都县令王瑢(镕)在老城内建“世科坊”,用来宣扬封建礼教的忠孝节义人物,时人称“王都堂”。郑州学科题名记载:都御史王公彰其最为显赫,其风流余烈,后生小子渐没无闻。

  公配郝氏,有贤行,封夫人,生男二,长子瑾,次子瑜,早卒;女四:长适太原卫指挥孔胜、次适杨祥、三适李远、幼许邹敏。

(祐护都堂王氏年的老槐树,位于郑州市大学路和中原路交叉口) 

三、铭文

  摘录明大学士杨荣撰《故资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王公神道碑铭》,予於公同官於朝,交久且厚。公性至孝,以父早亡事母夫人尤谨。公在京师所得四方珍味,必遣人驰献,然后敢食。岁时荐先,尝哀悲不乐,所得俸禄,必分与族人及济贫乏。严家法训饬,子弟有违礼度者,必痛责之乃已。公为人简静,累朝廉介自持,恪谨夙夜垂四十年,毅然有古大臣之风,若公者庶几无愧其职也欤。为序次其平生行能之概,而系之以铭。铭曰:

王出太原,世有文人,继迁鹿邑,阀阅嶙峋。

迨于高曾,家声益振。元季兵兴,避地汾晋。

幸际圣明,桑梓是思。爰乐郑乡,占籍於兹。

公承厥绥,早悟而通。发迹场屋,游歌辟雍。

列职内庭,实典封驳。优游禁近,荐膺显擢。

既迁秋官,持法惟平。出佐山西,藩方实宁。

公来自藩,乃贰宗伯。继赞司徒,厥声籍籍。

秉宪内台,夙轨肃清,白发苍颜,翼然在廷。

弗规弗随,正色率下。从容庙堂,赞辅圣化,

惟公克忠,廉谨自持。惟公克孝,祗奉母慈。

荐沐国恩。膺此褒典,光於三世。无间幽显,

公宜寿考。宠眷是承,云乎逝矣,溘然遗荣。

公则无憾,世乃嗟惜。邦失重臣,人怀旧德。

苍山嵯嵯,公为之坟。百世之下,尚征斯文。

(各枝代表相聚,共议族是)

四、上源

  据明大学士杨荣撰(明资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王公神道碑铭)记载;王彰系东周灵王太子晋后裔,远祖为隋大儒王通。要追溯郑州都堂王氏上源世系,需从三槐堂始祖王言开始,其世系为:

  一世言,字帷瑾,仕唐黎阳令,配邵氏,生二子彻、永。

  二世彻,字文通,举后唐状元,仕左拾遗。配许氏,生三子;长祜,字景叔,次祐、三祉。

  三世祉,字景安,又字锡畴(-),举茂才,授河南汝州教授。卒葬莘县群贤堡,以孙轸贵,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配田氏,生一子献。

  四世献,字子朝(-),宋大理评事,迁将作监。卒于开宝六年()癸酉八月初一日,享年二十二岁,葬于父茔。以子轸贵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配何氏,生一子轸。

  五世轸,字应宿,宋由上舍登进士,除太常博士,历工部尚书,直秘阁,知鲁州,三迁至司农少卿,以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当时在馆开谈经术,有五朝春秋二十五卷。因河决,与从叔勉等徙家陈之宛邱。配贾氏,生五子;景阳,景章,景华,景庄,景恪。

  勉为王祜笫四子,历荆湖南路安抚副使,卒年五十八岁,葬于宛邱料马村。料马村也是王祉后裔聚居地。

  六世景章,宋庆历六年(年)贾黯榜进士,除国子博士,历尚书屯田员外郎,卒赠金紫光禄大夫,配氏,生一子直恕。

  七世直恕,宋朝议大夫致仕。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致仕。配时氏,赠宜兴县君,生一子伋;继配陈氏,生二子;俣、伶。伋、俣为余姚派,伶为山阴派。

  八世伋,宋授文林郎,官丰州推官随驾南度,卒归葬宛邱料马村,配李氏,生一子迥。

  九世迥,宋承德郎,任全州德化县知县,卒葬双林寺前,配口氏,生三子;中孚,中权,中德。(见余姚乐安湖并东门石堰诸族谱)。

  十世中孚,南宋朝议大夫,配□氏,生四子;大有,大端,大声,大成。

  十一世大有,(葬河南西华县马王庄,有墓碑)。

  十二世资,学名资元,河南鹿邑学官。

  十三世良,

  十四世赐,以孙彰贵赠都察院右都御史,

  十五世能,字汝能,定居郑州城内,始称郑州都堂王氏始祖,明永乐五年卒,葬于郑州城西南二里许,即今二七纪念堂北侧。以子彰贵,赠都察院右都御史。配郭氏,生四子:彰、焕、辉(早卒)、炳。

  十六世彰,字文昭(-),明都察院右都御史,明宣德二年卒于任,葬于父茔,始称郑州都堂王氏。配郝氏,生二子:长瑾、次瑜(早卒)。

(明嘉靖志书左下角所标注彰公墓的位置,位于现在郑州市二七广场旁)

五、苗裔

  据有关地方志和王氏家谱记载,已知王能,字汝能和王彰家族后裔,在明清之际,已定居今郑州市区,分布在二七区菜王、麦秸垛沟、红花寺、阎垛,管城回族区大王庄、小王庄、南曹,中原区铁炉村和郑州老城内。有的迁徙郑州周边的新密市(原密县)王沟、王岗、老城西关、柿园王、苇子营、宋寨、崔岗、下牛、太山庙后、张黄等20多个村落;新郑市古城、崔垌、大赵村、梅山西沟、樱桃园、南小李庄、南徐庄、骆驼湾、河龙王村、石家嘴、辛店街、铁炉等;中牟县的小密县。也有外迁河南内乡、南召、西峡、禹县、镇平和安徽毫州、蒙城,北京及海外等地,有五万余之众,已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三槐堂郑州都堂王氏”望族。

  三槐堂郑州都堂王氏后裔,不忘先祖恩德,牢记祖宗遗训,在各地勤劳致富,耕读传家,为国家为民族争光添彩。裔孙王翊,字钦翼,号梅峰,本郊(今新郑市)古城人,生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年)卒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年)六月四日,享年78岁;由廪膳生,于雍正乙卯(公元年)科中举人,乾隆丙辰(公元年)科中进士(3甲名),历任浙江遂昌县、广西梧州府苍梧县知县,河南南阳府教授(均正七品衔、封阶为文林郎);告老还乡后,不忘家族公益事业,为家族建祠修谱,做出重大贡献,并制定字辈(家族辈分的代表字)20个字,即:

  元会运世衍,庆永振恒继。

  成显隆方来,光绍荣怀定。

  尊汝能公为始迁祖(即一世),彰公、焕公为二世祖,从十七世起用第一个“元”字,使用这20个字的大都是王能之子王彰的后裔,包括今郑州市古城、菜王、南曹和新密市王沟、苇子营等地大宗,也包括从这里迁徙到外地的宗亲。

  王能次子王焕后裔,明初,从郑州迁往今新郑市铁炉等村后,也制定有20个字辈,即:

  大道卓有光,宗正世启昌。

  祥嘉隆兴泰,安福庆来章。

  第十一个字“祥”,为郑州市古城,新密市王沟19世“运”字辈。

  而王能后裔迁往今新密市来集柿园王后,也制定16个字,从22世启用,即:

  继修宗文,大有元德。

  宏广治道,国运常新。

  第一个字“继”,为郑州市古城,新密市王沟22世“庆”字辈。

  还有一支王能后裔从新密市后王、王沟迁往密县老城西关、超化南王冈后,制定20个字,从17世启用,即:

  丕用继泽公,中兴振先荣。

  国兆生源化,宣建道同宗。

  第一个字“丕”,为郑州市古城,新密市王沟17世“元”字辈。 

(老树发新芽了)

(60多岁的老宗亲讲,他记事时这个树枝是这个样子,现在还是这个样子)

(大槐树下共商族是)

  参考文献

  1、《明史》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八《王彰传》

  2、明大学士杨荣撰《故资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王公神道碑铭》

  3、年7月郑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印《嘉靖郑州志校释》

  4、清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人物志?王彰传》

  5、年12月郑州市地名办公室编《郑州市古今地名词典》

  6、皇恩三锡敕授文林郎王公神道碑

  7、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人物志》

  8、新密市王沟村《王氏家谱》

  9、新郑市铁炉村《王氏宗谱》

  10、浙江东阳王福华撰《三槐王氏在北宋年间世系源流的考证总结》

(本文编者在祐护王氏的老槐树旁边)

12、清明祭(五)三槐堂河南商城县王氏举行祭祖典礼

11、清明祭(四)河南潢川传流店三槐王氏举行5百人祭祖典礼

10、关于进一步保护郑州市古树名木东赵王氏古槐的申请

9、清明祭(三2)南阳十八家王氏祭祖文

8、清明祭(三1)泰国王氏宗亲总会举行年度祈福法会

7、清明祭(二)湖南平江迁平王氏祖像开光、祭祖、接福

6、清明祭(一)潢川光州王氏文化研究会祭拜王尧章暨王氏恳亲大会

5、百家姓排行榜权威发布:王姓成中国第一大姓

4、、在7.20濮阳姓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附汉服展示)

3、琅琊王氏家训总训(魏晋·王祥)

2、三槐堂王氏家训(北宋·宰相·王旦)

1、王氏由来简介(续家谱介绍王氏由来专用版

《王氏研究》支持单位: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姓氏文化委员会

开封三槐堂王氏文化研究会

平顶山市姓氏文化研究会

河南省华夏姓氏文化博物馆

编辑运营

《王氏研究》编辑部

河南王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交流投稿联系人:

王朝利

投稿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hj/125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