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医院咨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405/8814693.html
[一镇一孝廉]誉满戴云德传后世——林昱
核心提示林昱(~)乳名广,字书文,号容村。德化桂阳人。清举人。乾隆版《德化县志》纂修者之一。乾隆十二年入京谒选,授山东新城知县,后改福建漳州府教授,兼理龙溪县训导、南靖教谕。在任为政廉明,颇有政绩。
桂阳乡常年云雾缭绕
俯瞰太平寨
幼承家学,立志苦读“名士楼内名士多。”清康熙二十九年(年)农历七月十一日,林昱就出生在太平寨内的名士楼内,其父林模还是康熙皇帝钦点的进士,后历任湖广兴宁(今湖南资兴县)知县、广东普宁知县等职。林昱父亲早早过世,由母亲、叔伯及兄长抚养长大,他从小天资聪颖,且幼承家学,日诵数千言,学业优秀,精通经学,为文举笔立就,有父祖遗风。和中国古代文化人一样,林昱从小就有读书入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
名士楼匾额清晰可辨
名士楼一角
廉政为民,造福一方林昱18岁受教于宗师杨先生,入县文庙就学生员,曾在京咏《接驾南巡》诗,脍炙人口,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甚为器重。
雍正七年(年),林昱取得乡试第62名举人,据说考试文章进呈主考官后,获得“南闱第一经”之美称。乾隆十一年(年),适逢家乡正在纂修《德化县志》,林昱闻讯后认为,这是事关千秋的德政工程,遂积极参与。
林昱虽为官,但俸禄并不高,为了编撰县志,他还捐出部分薪资为留存德化历史文脉做出了卓著贡献。
乾隆十二年,林昱入京谒选,授山东新城知县。为官一方,他颇为勤政,带领百姓开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桑,且廉明公正,新城县的宫大成殿前有一株翠柏,林昱曾以之鞭策自己,为官做人应如其“虬枝铁杆”,坦坦荡荡立于天地之间。
后来,林昱改福建漳州府教授,兼尤溪县训导、南靖教谕,格外重视文化教育,他办书院,置学田,选生员,为当地改善办学条件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不遗力,颇有政绩。
林氏后裔分享林昱事迹
官德流芳,誉满戴云林昱任满归梓,采菊东篱,诗书自娱,颇有佳文。可惜遗作多已不存,仅有诗两首:《寓京元夜赏月》收入《桂阳乡志》,《石壶步韵二首》收入《瓷都德化古今诗萃》。
林昱在外做官,勤廉兼修,这是对国家的忠。回乡修志,存史资政,这是对家乡父老的孝。尽管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但他的官德人品,仍然值得我们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学习、效仿。
“青松明月鉴此心”。林昱的事迹在德化民间口口相传,官声留芳满戴云,流传至今已成诵。
专家之言
安徽工业大学二级教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身获得者林钟高:林昱自幼受优良家风润泽,勤学苦读,饱览诗书,深受儒学教诲,养成了他朴实敦厚,正直刚毅的性格。林昱乾隆十二年入京谒选,授山东新城知县,后改福建漳州府教授,兼理龙溪县训导、南靖教谕。他以翠柏“虬枝铁干”的形象鞭策自己,为政廉明,广施仁德,不仅两袖清风,更以自己不多的俸银捐资助学,深谙明代李汰《禁止馈送檄》之大意:“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林昱不仅是乾隆版《德化县志》纂修者之一,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林昱孝敬父母、爱护兄弟、教导后人、敦亲睦族的家风,也带动了崇文尚德的学习风气普及乡里。(作者:桂阳乡人民政府)
来源:德化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